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半世紀前,楊弦在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自此揭開台灣民歌運動的序幕。五十年後,民歌再度回到誕生地。2025年9月27、28日,「中山堂廣場音樂節」將以「來一場穿越時光的民歌旅行」為題,連續兩晚舉辦「民歌之夜」,邀集經典歌手與新生代創作人同台,讓世代在旋律中交會,讓「唱自己的歌」的精神延續傳承。首晚「民歌經典唱」由廣播金鐘主持人馬世芳主持,葉佳修、丁曉雯、于冠華、范怡文、馬毓芬接力登場。《風中的早晨》、《微風往事》、《木棉道》、《鄉間的小路》、《恰似你的溫柔》等熟悉的旋律,將在光影投射的中山堂牆面上再度流淌,觀眾彷彿乘上時光機,與青春重逢。

翌日「民歌酷酷唱」則由徐哲緯主持,新世代歌手李友廷、魏嘉瑩、郁采真、郭家瑋、潘婕、王奕凡輪番上陣。他們在改編經典民歌之外,也演唱原創作品,以新聲呼應舊夢,讓民歌精神在當代發芽。范怡文特別感性,她憶起自1985年出道以來,便與中山堂結下不解之緣,「沒想到一轉眼,民歌已經五十年了。」她說,中山堂陪伴自己一路成長,這次重回舊地演唱,既溫馨又熟悉。葉佳修則追溯至1974年創作〈流浪者的獨白〉的時刻,那首歌在午夜電台傳唱,點燃了一代人的心靈。他回望往昔,將民歌視為文化延續的形式,與古典詩詞、國樂相互呼應,是「可歌的文化」在時代中不斷流轉。
于冠華今年再度登台,選唱李泰祥的經典之作〈錯誤〉,他強調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保留原始的珍貴質地。他認為演唱這些歌,應讓聽者獲得更深層的感動,否則若改得失去原味,便形同畫蛇添足。馬毓芬則帶來兄長馬兆駿的作品〈無人的海邊〉與〈長空下的獨白〉。她說這些歌曲帶來青春與瀟灑的感覺,希望能將快樂傳遞給觀眾。自小浸潤於合唱團、校園民歌與西洋音樂,她認為民歌五十提醒了她最純粹的初心,音樂是國家情懷、人文與自然之愛的流動,也是生命裡不可或缺的養分。五十年,民歌由校園走向殿堂,由黑膠、卡帶延續至數位串流,卻始終沒有褪色。這場再回中山堂的廣場音樂節,既是對青春的重溫,也是對未來的呼喚。當經典旋律與新世代創作在廣場交織,民歌不再只是歷史名詞,而是持續流動的文化力量,見證著台灣世代交替的聲音與心靈記憶。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