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藝術,是一種語言,也是一面鏡子,映照的不只是當代,更是我們如何自處。2025年5月8日,在南港展覽館,一場名為「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文化盛宴揭幕了。這場由瑞銀集團(UBS)傾情呈獻、The Art Assembly主辦的國際級藝術博覽會,不只是畫廊與藏家的年度聚會,更是台北向世界遞出的一張文化名片。這是台北當代的第六年,六年時間,從試水溫到成為亞太藝術圈的關鍵節點,它不只是博覽會,更是一座思想的集電塔。今年,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頂尖畫廊參與,從德國的Karsten Greve到日本的Kaikai Kiki,從台灣的亞紀畫廊、大未來林舍到法國、韓國的實力藝廊,彷彿在台北鋪開一張世界的地圖。貴賓雲集包括: 前高美館長謝佩霓、台南美術館新館長林秋芳、時藝多媒體總經理林宜標、創藝傳媒總經理馬修、藝術家施力仁、藝術家吳炫三、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竇騰璜、服裝設計師張李玉菁、服裝設計師許艷玲、服裝設計師徐明美、藝術策展人丁春誠、台中市金手獎得獎廠商協進會理事長郭元瑾、藝術愛好者楊傳芳、信立化學工業獨立董事黃秀慧、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凱渥名模王心恬、周念暉律師等等。

聯合總監岳鴻飛說得優雅又堅定:「我們不僅是在展示藝術,更是在建構一條從台灣通往國際的文化橋梁。」而共同創辦人任天晉更進一步指出:「這裡是台灣藏家與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會點,是當代文化發聲的核心基地。」藝術與金融之間的關係,常讓人誤解為「投資」。但瑞銀台灣區總經理蘇韋毓的觀點更像一位哲學家而非銀行家:「當代藝術之所以重要,不在於它的市場價格,而在於它促進對話的能力。」今年,瑞銀在博覽會中策劃的主題展覽《線》,不僅是工藝與藝術之間的一次溫柔交會,更像是時間與記憶之線,牽引觀者走入創作的精神疆界。台北市長蔣萬安在開幕致詞中,親自點名表達祝賀,並以「臺北之光」形容李亦凡將代表台灣參加2026威尼斯雙年展的榮耀時刻。這不只是一位藝術家的出征,也是台北城市文化力的宣示。

本屆博覽會三大展區 –「當代網域(Galleries)」、「藝韻匠心(Embody)」與「新生維度(Edge)」,猶如一場藝術時間軸上的交響樂。「當代網域」是藝術的主幹道,主打重量級畫廊與大師級作品,讓人看見全球當代藝術的精粹。「藝韻匠心」則像一位謙遜的哲人,邀請觀眾重新定義工藝與藝術之間的邊界,美學不只是用來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而「新生維度」,今年首度設立「Edge Artist Award」,則是博覽會的尖端觸角,為年輕藝術家提供舞台,也讓觀眾在不確定的未來裡嗅到創新的氣息。

科技是否正在稀釋藝術的靈魂?或者,科技其實是當代藝術最溫柔的合夥人?由文化部與台北當代合作的特展《斷電(Pulling the Plug)》正面回應這個當代焦慮。藝術家鄭淑麗、蘇匯宇與張徐展的數位裝置作品,不只是視覺的震撼,更是對科技邏輯與人性情感的深度提問。同時,今年首度推出的「節點台北(Taipei Node)」展區,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洪建全基金會攜手策劃,聚焦未來藝術界的潛力之星李亦凡。三件跨足AI、網路與數位裝置的作品,讓出生台北、現居荷蘭的藝術家李亦凡成為全場焦點。他自述創作靈感來自童年玩樂高的孤獨與自我對話,其中《難忘的形狀》以半自傳式敘事對話AI圖像生成,探討人與技術的曖昧關係。

「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今年以「緣線交織」為題,從地理、精神與物質三個維度出發,展開跨文化、跨學科的對話。這不是學院派的閉門研討,而是讓藝術走出象牙塔,成為城市與人之間的共同語言。在這個博覽會裡,你可以看到AI與織布、數位影像與手工雕塑同場共舞;可以聽到藏家談論情感,而不是價格;可以見證城市不再只是城市,而是一個文化能量場。台北當代不是一場藝術展,它更像是一場城市的意識覺醒。是藝術家的狂想,也是觀眾的靜思,是資本的參與,也是思想的碰撞。藝術沒有標準答案,正如台北這座城市,不需要定義,只需要被看見、被聽見。台北,當代進行式。(照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市政府、凱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