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第44屆行政院文化獎隆重頒發,象徵文化至高榮耀的獎章緩緩戴上三位藝文巨擘胸前,第44屆行政院文化獎在臺北中山堂舉行,楊麗花、吳晟、傅明光三位得主分別在傳統藝術、文學、文化資產三個領域耕耘數十載,終於收穫此項國家級榮譽。他們不僅代表了台灣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更彰顯出一種跨越時代、語言與技藝的信念傳承。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詞時形容,3位得獎者都是「國家的文化寶藏」,吳晟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記錄下臺灣的農民生活、鄉土文化,寫下他們的辛苦及土地的味道,也用行動表達對環境、教育及人權種種的重視改革及關懷,「他是種樹的詩人,也是一位鄉土文學的國家詩人」。傅明光是國家首席文物古蹟的神醫,用一輩子的時間,為臺灣守護建物的歷史文化風貌,讓下一代能繼續享受文化的美好,他是「屋頂上耕耘的技藝高手」。而提到楊麗花,就不能不說到在那個不能說太多台語的年代,大家總是「吃飯配歌仔戲」,臺灣的歌仔戲是靠著楊麗花的開枝散葉,從戲台唱到國家藝術殿堂,並且帶到國際,可以說是一個「忠孝節義的民族英雄」。3位的得獎對他們來說是實至名歸,但是對於行政院文化獎來說,「3位得獎是這個獎項至高無上的榮耀」。
文化部長李遠說,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一見到他就問說「你有得過行政院文化獎嗎?」李遠說,我才70幾歲,還沒有資格得。今天得獎的3位除了年齡長於他,而且他們一輩子很接地氣,早該得獎,他在人生的許多階段都曾與3位得獎者相遇,3位更是他「人生的導師」。李遠說,他在台視擔任節目部經理時,楊麗花歌仔戲撐起了台視的收視率,「她是台視的神」。吳晟除了詩、文學總是與臺灣土地連結,更是一個「臺灣社會、生態、人權運動的先驅」,自己也總是跟著吳晟參與各種社會運動。而傅明光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他要通知傅明光得獎時,電話打了很久找不到,因為傅明光最多的時間都是待在屋頂上。李遠說,看見3位得獎,讓他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老,「臺灣有你們真好,我也非常榮幸,你們早就該得獎,但你們把得獎的機會,留給我擔任部長的時刻」。
林麗花,亦即楊麗花,從戲台走入國家劇院,是一部活的歌仔戲史。她以俊俏小生之姿立於聚光燈下,卻以沉穩製作人之力撐起整個傳統藝術體系。在台語被邊緣的年代,她用戲服與唱腔告訴觀眾,語言可以被禁,文化卻無法被遺忘。她的藝術生涯見證了媒介的轉變,從內台劇場走進電視、影像與紀錄片,進而帶動整體歌仔戲的再創與再造。當她語帶顫動地表示「這個獎項很有意義,代表我這輩子為歌仔戲努力打拼很有價值」,全場無不為之動容。吳晟,以筆耕土地,以詩養社會,是寫作與行動的雙重實踐者。他的詩,不是書房裡的文字雕塑,而是田野間的鋤草聲、抗爭現場的吶喊。他讓文學不再只是情感抒發,而是社會觀察、文化記憶與生態關懷的載體。他感謝社會力量給予他創作能量,更敬意十足地說:「我永遠記得是得自於臺灣社會整體的資源,以及很多很多人的助力。」楊翠形容他為「溫柔而堅定的文化行動者」,一句話,恰如其分。傅明光,則是文化屋脊上的職人哲人。從事古蹟修造逾一甲子,腳步遍及全台,他以瓦為筆、以磚為書,為一棟棟斷壁殘垣重新書寫歷史。鍾心怡形容他為「屋頂上的農夫」,這份對完美工藝的堅持,亦是一種文化誓言。他謙遜地將榮耀歸給徒弟與同仁,並宣布將成立「全國傳統匠師工會」,要在未來推動更合理的工程制度與傳承環境。他說:「只要我身體健康,我還是會帶著徒弟一起工作,把建築傳統技術傳承下去。」
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先生今日擔任引言人,以一份溫情與敬意,娓娓道出楊麗花女士那橫跨半世紀的藝術生命與文化影響力,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臺灣文化的根與魂。「吃飯配楊麗花歌仔戲」這句話,不只是鄉愁,更是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胡董事長不諱言自己兒時與外婆相依為命,沉浸於楊麗花塑造的戲劇世界,小生小旦間性別的流動與轉換,不僅成為臺灣演藝史上獨一無二的經典,也是文化認同與情感的緊密紐帶。楊麗花不只是一位藝人,她是文化的載體,是跨越族群與世代的夢中情人。並非「是電視造就楊麗花」的流行說法,強調真正「自帶流量」的其實是楊麗花本身。這觀點颇具前瞻性,映照出台灣傳統藝術在媒體變遷中的生命力與適應力。楊麗花的成功,非僅靠媒介的推波助瀾,而是她不斷自我淬鍊、堅持完美的藝術態度,方能在1970、80年代創造歌仔戲的黃金傳奇,培養一代新人,建立難以逾越的文化王國。
2000年至2002年間,胡董事長與文化部李遠部長在台視合力重播楊麗花歌仔戲並製作新劇,雙雙創下高收視紀錄,正是老藝術家與新時代媒體互動的成功範例。楊麗花不僅是表演者,更親自參與後製剪輯,體現了藝術家對品質與文化傳承的嚴謹態度。當下,公視、台視及國家電影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世紀初戀 楊麗花》紀錄片,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的致敬,更是一場文化再造的行動。楊麗花的故事,映照出台灣傳統藝術的無限可能與持續蛻變,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永遠不會被時間偷走,而是以更深沉的姿態,與每一代人對話。文化獎的設立,正是國家對這種生命力與藝術堅持的肯定。楊麗花女士的藝術人生,早已超越「個人」,成為一代文化人堅守夢想的縮影。對此,我們只能以最高的敬意說:楊麗花,不只是一位藝人,她是臺灣文化永恆的明燈。
歌仔戲天王巨星林麗花,世人熟知的名字,卻是楊麗花。這位台灣歌仔戲的標誌性人物,從戲院舞台走進廣播,再進入電視與電影的時代軌道,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座跨越語言、性別與年代的文化王國。她的身影,是半世紀電視文化的象徵;她的聲音,是無數台灣家庭餐桌上的記憶配樂。頒獎典禮上,她動情地說,這個獎「很有意義,代表她這輩子為歌仔戲努力打拼很有價值」。她提及今年出版的書《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表示自己的生命之路多次翻山越嶺,關關難過關關過。在語言禁錮的年代,她以台語為劍,歌仔戲為盾,從演員身分轉為製作人,挑起時代的重擔。她坦言過去演技尚未純熟時,便需身兼團長、導演、製作與演員,一肩挑起節目製作與演出重任,壓力之巨、困難之深,至今猶記於心。她所建立的不只是演出體系,而是一套融合創意、紀律與信仰的歌仔戲宇宙。她的演出足跡遍及亞洲與美國,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票房保證。
文化的價值,從不只是保留,更在於持續更新。楊麗花清楚地知道,傳統若不與時俱進,終將失語。因此,她呼籲更多歌仔戲作品能重返電視平台,為年輕觀眾建構新的文化親密關係。她相信,只要有觀眾支持,「歌仔戲永遠不會老」。當日典禮,以音樂人陳明章吟唱吳晟台語詩〈全心全意愛你〉為序幕,並由薪傳歌仔戲團演出《陳三五娘》片段,跨界共演的設計象徵著一齣戲,並非終場,而是傳承與創新的開始。楊麗花,一位不曾走下戲台的女性,用一生編織出文化的身段,為歌仔戲在現代社會開闢出尊嚴與位置。她的獲獎,不只是個人的榮光,而是台灣本土表演藝術百年進程中最真摯的一次回望與致敬。楊麗花、吳晟、傅明光三位得主,一如三道光,各自投向台灣文化不同的面向,卻又共同構築一個完整的時代視野。他們代表的不僅是傳統的延續,更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聲的可能。他們讓我們相信,文化不是歷史裡的回顧,而是當下仍在跳動的脈搏。在文化部推動淨零減碳行動的綠意布置下,這場頒獎典禮不只是儀式,更是一場關於永續、記憶與未來的文化集會。台灣的文化不只是地景中的古厝、書架上的詩冊或舞台上的旋律,更是這些人,這些名字,這些行動。在當今數位狂潮中,文化如何持續發光?答案或許就在於,像楊麗花這樣既「自帶流量」,又「不斷進化」的藝術家身上。這不只是個人榮耀,而是臺灣文化永續的活力所在。(照片:文化部、胡元輝FB)(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