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70241 10162979514889621 7364769548224115568 np01

【娛樂微波】「島內高光,島外靜音」的獎 怎能走向世界 帶動流行「別再說我們有沒有走出去,先自問:我們有沒有打開門?」

【娛樂微波】「島內高光,島外靜音」的獎 怎能走向世界 帶動流行「別再說我們有沒有走出去,先自問:我們有沒有打開門?」

518270241 10162979514889621 7364769548224115568 np01

518270241 10162979514889621 7364769548224115568 np01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當年台灣唱片工業之盛,香港敬畏、日本羨慕、東南亞買單;我們的歌,一路唱進馬來西亞夜市,也播進北京的錄音帶攤販。那是台灣曾經擁有過的「文化超前部署」。但時間是冷酷的實驗室。現在,回頭看 。真正趁「流行」打開世界門戶的,是韓國與日本。韓國的K-Pop從不是「偶然走紅」,而是政府主導的文化政策,與企業主導的娛樂科技產業雙手牽引,打下的國家級文化工程。SM、YG、HYBE 不只是唱片公司,是「內容戰艦」。每一個出道的偶像,不只是帥,是訓練出來的「跨語演員、品牌代言、IP載體」。韓劇、韓綜、韓妝、韓食、韓科技,搭著K-Pop這艘船出海,載走的不只是流行,而是產業集群。結果?BTS出專輯,全世界媒體報導,帶動的不只是專輯銷量,而是韓國 GDP 的推力點。日本雖不如韓國行銷主動,但憑藉長年累積的IP內容文化 。 動漫、遊戲、配樂、角色經濟,讓全球年輕人自然用二創與模因幫它出海。你不需要會日文,也會唱《鬼滅》主題曲;你沒去過秋葉原,卻知道初音未來。日本不靠吶喊,它讓角色說話,讓故事成為產品。

流行的誕生,從不是只為了本地消遣,而是為了跨越疆界。它要像風一樣吹過城市、吹過語言、吹過世代的牆壁。在台灣,我們曾一度相信自己能帶風向 ,台灣是那個起浪的港口。但,現在呢? 「流行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打開台灣市場,帶動全球流行嗎?」。流行是可以牽動工業、觀光、科技、外交、教育的產業引擎。日韓趁流行,將整個國家品牌與產業體系順勢帶動,這是活生生的世界文化戰爭「實證範例」。他們不是在辦一場「自家獎項」,他們在辦一場全球說得懂的夢想工程。我們要讓流行成為文化的高速列車,還是繼續坐著島上的旋轉木馬?

流行的本質從來不是精英專利,而是「多數人共感的節奏」。如果連本土觀眾都不願觀看,那獎項的「存在理由」就失去了底座。不是觀眾變膚淺,是內容變沒共鳴;不是大眾不關心文化,是文化沒有關心大眾。台灣的流行文化,如果無法重新找回「讓人願意駐足、等待、參與」的能量,那麼不管你發幾座金獎,最終還是:「文化若只是自言自語,便無需驚訝於沉默的觀眾。」獎是為了重新與社會說話 。 不是流行自己,而是流行「共鳴」。

這世界太忙。沒有人會為你停下來,除非你先走進他們的語境。島嶼文化若要走出去,需要的不是翻譯員,而是「轉譯者」,那些懂怎麼把台灣的美感、憂傷、幽默與節奏,轉化成全球語彙的人。Youtube、Spotify等等不是敵人,而是放大器。你不放進去,就只會唱給自己聽。獎項若成回音室,文化只能自戀。「獎」真正應該張開的,不只是名聲,而是產業之門、文化之路、與國際對話的可能,這樣的產業政策投資才有未來。

如果連台灣都無法流行,還有什麼好期待?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