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金箔閃爍、獸首凝視。畫面中央,那雙貓科般的瞳孔如監視器,倒映出一旁氣場強大的黑髮女子。她披著 Burberry 格紋披肩,像華爾街獵鷹,又像祭壇上的獵物。她就是小S的女兒 Lily 許韶恩,流量時代的「明星胚胎」,也是本場策展的定價標籤。在台北畫廊習慣的靜謐氛圍裡,這檔名為《Prey of Prey》的個展打破分貝,像一則伸展台八卦:標題明白告訴觀眾,獵物可以再次成為獵物,而獵人可能只是下一道菜。策展比誰都清楚台灣藝文市場的「演算法」,觸及率就是行情價。不選畫技第一,而選話題第一:青春、漂亮、帶爭議。這筆投資,市場懂,娛樂媒體更懂。
Lily 的畫星星點點的獸皮、放大的眼眸、宛如夢遊少女插畫與夢境的混合表現,她用視覺藝術語言,製造出高度的情緒連結,她這個年紀該有的孤獨、渴望、自嘲、獵奇。像貼文底下預設好的 hashtag,觀眾只需點選,即可完成共感。但如果只止於此,這些畫是否就淪為社群濾鏡的延伸?而某一幅畫中,一雙貓眼覆蓋整個畫面,瞳孔中卻映出人形身影,背景是糖果色的暈染與獸毛筆觸的交錯,像是夢境版的自畫像,又有點像是社群世界裡的「外來凝視」。這些細節透露出 Lily 是透過少女幻想語彙,試圖反問自身:在觀看與被觀看的遊戲裡,還剩下多少真實?對資本方而言,這是一堂「內容行銷示範課」:產品不是糖果,而是包裝過後、色彩斑斕的年輕靈魂。
然而,藝術圈真正怕的從來不是爭議,而是「寂靜」。畫廊要的是聲量;策展要的是議題;Lily 要的或許是被理解,或至少被看見。明知自己被「精算」,卻仍選擇勇敢上場。理由很簡單:在注意力市場,受傷的獵物也比無名的旁觀者耀眼。無論畫賣得多快,最終須單獨面對畫布的人是她,不是誇讚她「天賦異稟」的買家,也不是提出「技法待鍛鍊」的外界評論,更不是將她排進KPI的策展畫廊。於是,《Prey of Prey》成了她的「成人式」,若能從這場「被策展」的經驗中學會主體性,再痛也值得;那些作品油畫顏料,終究會在時間裡結痂,成為難以回收的人生紀念章。
.
.
問題在於:她可以玩多久?這場展覽過後,Lily 要面對的問題不是「畫有沒有賣光」,而是:她是否能從這次的展覽中,長出自己的想法的創作論述?她是否願意持續沉進藝術創作的深水區,而不是回到娛樂圈名人標籤的安全艇?如果她選擇繼續畫,繼續說自己想說的故事,這次的策劃就是一筆高價卻划算的投資。但如果她止步於此,讓藝術創作變成社交妝容的延伸,那麼畫廊與策展便成功完成了一場高明的「流量策展實驗」。畢竟,在這個連創作都被KPI化的年代,比起苦熬十年的象牙塔,炒作名聲更輕鬆、有效率又好看。觀眾愛看,娛樂媒體愛寫,畫廊投資人更樂得數流量。明星名人下一個「coming soon」,跨界當藝術家的行列早已排隊,也許已經在畫廊展覽空間外預告。
.
小S的女兒 Lily 許韶恩還不到20歲,「為自己畫得開心,比較重要。」這不只是創作的初心,更是一種對抗世界喧囂的溫柔叛逆。在一個連藝術也講演算法、創作也有行銷企劃書的時代,仍願意為自己畫,是一種清醒的勇氣。願每一筆都能抵抗被定義,願她畫的不是流量,而是自己。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