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在當代藝術舞台,數位媒介與觀念裝置成為主流的此刻,一場以繪畫為核心語彙的展覽正在吉隆坡G13 Gallery低聲卻堅定地發言。2025年7月19日至8月2日,《10×3》聯展集結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的十位新銳畫家,以畫筆對抗喧囂,交織出東南亞藝術當下的集體肖像。本展非為概覽,而是一場策展觀點明確的回應。畫廊如此定義:「10×3 draws our attention back to the painted surface. This return is not a nostalgic retreat but an active and evolving site of inquiry and expression.」繪畫,不再是落後的象徵,而是一種回到根本、直面內心與時代的再發現。展出藝術家包括 Abenk Alter、Addy Debil、Cedrick Dela Paz、Demi Padua、Khairudin Zainudin、Miller Laberinto、Nik M Shazmie、NPAAW、Pongbayog 與 Shafiq Nordin。十人分別以具象、超現實、抽象與象徵敘事等語言,於畫布上構築屬於各自的視覺語法。
這些作品不僅美學風格各異,其根源亦多樣:從城市次文化、政治批判、流行符號到個人記憶與神話重構,皆成為創作的養分。「Their works emerge from a complex web of influences, including urban subcultures, socio-political critique, popular culture, mythology and personal histories.」十幅聲音,十種語境,彼此對話、又彼此獨立,形成一幅正值轉型中的東南亞群像。策展概念並未試圖對東南亞繪畫下定義,而是將其視為「movement, negotiation and multiplicity」,一個不斷流動、折衝、複數共構的語境。這也是當代年輕創作者所面對的挑戰: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經濟中,如何拿捏真誠與能見度、傳統與試驗的微妙平衡。
《10×3》無意重提懷舊經典,而是試圖證明,在觀念導向日益嚴峻的國際語境裡,繪畫依舊保有激發反思與觀看的力量。畫布不再只是平面,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的多重共振,也是一扇門,引領觀者穿越熟悉與陌生之間的邊界。展覽開幕式將於7月19日(六)下午兩點舉行,展期至8月2日止。在這段短短兩週內,十位畫家,三個國家,交織成一種語言以外的當代共鳴,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在影像氾濫與訊息爆炸之中,繪畫,是否仍是那道最誠實的靜音之聲?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