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國民黨立委鄭正鈐
行政院公布明年度總預算,國防經費達 9495 億元,首度突破 GDP 3%。總統賴清德並宣示,2030 年前要將國防預算提高至 GDP 5%。國防預算的增加,不應只是數字的成長,更需要清楚規劃與落實。

台灣過去軍購案常出現交貨延遲、後勤維修能量不足等問題,這正是人民最關切的部分。若僅追求經費比例的提升,卻忽略執行效益,恐怕難以真正轉化為戰力。另一方面,將國防支出拉高到 GDP 5%,相當於每年 1.3 兆的支出,勢必對整體財政與其他公共支出形成壓力。如何在國防安全與民生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是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尤其在國債規模擴張、人口老化加劇之際,財政承擔是否可持續,更是必須謹慎面對的課題。
我們一定會嚴格監督,要求政府清楚規劃財源,確保長期財政可持續性,並建立透明的軍購監督機制。國防經費提升的方向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落實與平衡。人民希望看到的,是真正的戰力提升,並且與社會發展並進,而不是在數字上的突破。另外,從兩波罷免戰合計「32:0」的結果來看,罷免案根本沒有得到社會共鳴,反而被選民以壓倒性票數否定了民進黨的政治操作。
然而,賴清德總統沒有一句道歉,行政院只以小幅內閣改組敷衍了事,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更是穩如泰山。罷免輸得徹底,談到責任卻擺爛到底,整場鬧劇最後只看到了傲慢,這種態度只會加速流失總統的政治威信。
更諷刺的是,賴清德在談話中反覆提及「連署罷免的百萬人民」,他宣稱「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聲音被聽見」。但真實的民意已透過投票清楚表達,多數選民選擇否決罷免。總統卻刻意凸顯少數聲音,漠視多數人「拒絕政治鬥爭」的立場。這樣選擇性的詮釋民意,非但無助團結,反而加深社會分裂。
卓內閣被批評「無方向、無能量」,社會也期待大幅人事調整,帶來新局。但賴清德只願小幅調整,核心班底不動如山,顯示他優先顧慮派系平衡,而非政策革新。若執政團隊持續自我安慰、拒絕檢討,未來兩年恐陷入「政策空轉」,最終民意反撲將在 2028 年全面爆發。
最後,談到美方對台灣課徵「N +20%」的對等關稅,對產業已是沉重打擊,如今半導體關稅結果即將揭曉,又傳出原訂人選的駐美代表遭美方拒絕,這一連串訊號,凸顯出賴清德政府在對美互動中,已亮起一排警訊。
美方宣布對台灣課徵 20%對等關稅,對近兩成出口產業已構成實質衝擊,但這只是開場的警報聲。更大的危機,是即將揭曉的美國貿易擴張法《232 條款》半導體調查結果,那將直接衝擊台灣命脈產業、波及八成出口的核彈級風暴!
台灣對美出口重度仰賴半導體、伺服器、積體電路與記憶體等高科技產品,若遭到 232 條款加徵高額關稅,不僅會重創產業競爭力,更將引發供應鏈重組與資本外流,帶來產業空洞化的長期危機。關稅問題攸關台灣產業命脈。與日、韓相比,台灣不僅被課以更高的稅率,如今甚至傳出規模恐擴大到 4,500 億美元。以台灣 2024 年 GDP 約 7,956 億美元計算,台灣等同要拿出 57%的 GDP,這對我們是難以承擔的沉重代價。


這麼龐大的數字,政府要交代錢從哪裡來?壓縮國內建設,還是轉嫁企業負擔?立法院絕不會讓人民成為提款機。台美關係長期處於「高度依賴、缺乏保障」的風險架構中,但真正的友誼應建立在對等與信任,而非一味讓步。立法院將持續監督,要求政府把代價、風險與配套說清楚,確保人民的利益不會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