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時尚舞台上,科技逐漸成為隱形的裁縫師。當布料遇上演算法,當剪裁與建模重疊,服裝已不再只是一件單純的成衣,而是一種敘事的空間。2026 春夏倫敦時裝週,臺灣帶來了一場結合 3D 服裝建模與虛擬實境的展演,將文化、產業與想像力疊合,讓世界看見「時尚科技」的新維度。文化內容策進院與聚陽實業聯手,攜手服裝設計師 JENN LEE,以「THE ZIPPER BETWEEN PROTECTION AND FLOW」系列作品,嘗試跨越現實與數位的邊界。展出時間落在 9 月 18 日至 9 月 22 日,地點選在倫敦時尚圈極具實驗性的 Village Underground。展場規劃成「虛擬 x 實體」的雙重場景,觀眾戴上 VR 裝置後,將化身潛行者,從一道拉鍊縫隙進入東方文化與哥德美學交織的空間,逐層揭開女性、親密、慾望與保護的心理意象。
這場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實體作品與數位服裝建模相互映照。360° 旋轉影像、動畫與高擬真布料質感,共同建構出 JENN LEE 的設計語彙——解構式線條與一衣多穿的創意轉換。展間宛如一個開合的結構,透過拉鍊開啟,觀者也同步打開了一段科技與服裝的交會。回顧籌備過程,文策院、聚陽實業與設計師投入「Portal:M 科技時尚海外行銷拓展計畫」。核心在於結合 3D 建模、VR 沉浸式互動與服裝動畫,將品牌故事、設計理念與數位應用融合,形成國際買家容易理解的價值鏈。目的不只是展示創意,而是讓臺灣時尚科技在國際市場具備可持續的交易模式,從設計端到產業鏈協作,讓設計師的作品能真正被購買、被使用。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指出,時尚市場正處於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科技的進步將決定未來的變化方向。過去僅能以平面方式呈現的服裝,如今透過 3D 技術,立體剪裁與布料細節得以真實還原,訂製與銷售模式因此被重新定義。
倫敦時裝週自 1984 年創立,至 2025 年已走過四十二屆。相較巴黎與米蘭的經典,倫敦一向強調實驗與顛覆,Alexander McQueen 與 Vivienne Westwood 皆在此發跡。每屆約吸引五千名專業買家與媒體,成交額可達一億英鎊。正因如此,臺灣選擇將成果放在此地發表,顯得格外精準,既呼應了倫敦的前衛精神,也將臺灣的科技時尚定位推向國際舞台。這場展演背後,折射的是一個更宏大的問題:當全球時尚市場的價值鏈逐步重組,誰能率先將科技導入文化,誰就能在新的商業格局中取得優勢。臺灣選擇從布料與虛擬場景的結合出發,讓服裝成為可被體驗的敘事裝置。這不僅是一次展覽,而是一次投射未來的姿態。在拉鍊的開合之間,觀眾看見的不是單純的衣飾,而是一種來自臺灣的文化自覺:服裝可以保護,也能流動,科技可以冷峻,亦能詩意。這場發生於倫敦的展演,為臺灣時尚科技寫下了第一個國際篇章,後續如何延伸,將考驗整個產業如何真正將想像力轉化為持續的能量。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