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27486

2024 「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滑手機看世界 進劇場找靈魂 「手機給我們片刻的快感,劇場給我們靈魂的重量。」

2024 「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滑手機看世界 進劇場找靈魂 「手機給我們片刻的快感,劇場給我們靈魂的重量。」

1000027486

1000027486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我們活在一個奇妙的年代。十五歲到六十九歲的臺灣人,每天要在無數的螢幕之間切換:手機、平板、電腦、智慧電視,甚至是電影院的大銀幕。從追劇、聽 Podcast、打電玩,到翻書、看漫畫、買角色公仔,文化已經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全天候的呼吸。2024 年最新的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無意間映照出臺灣人的生活畫像:一邊用零碎的時間滑過世界,一邊在夜深人靜時渴望一次「真實的現場」震撼。數字冷酷卻真實:七成臺灣民眾用手機看影視內容。隨選隨看,才是新一代的收視信仰。OTT 平台使用率持續升高,觀眾一半以上乾脆就在掌心的螢幕裡追劇。可是,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也在發生。五十歲以上的觀眾,寧可打開智慧連網電視,把串流內容投射到大螢幕,享受「投螢」的莊嚴儀式。於是,OTT 的核心價值變成了一種分裂:年輕人喜歡隨手滑動的即興,中高齡則偏愛回歸客廳的大螢幕,像是再一次守候昔日的電視年代。電影院呢?觀影率緩慢回溫。十五至十九歲與五十歲以上的族群成為回流主力。對青年來說,電影院是一場聲光遊樂園;對熟齡觀眾而言,它或許是與過往青春的重逢。動作片、冒險片、科幻片依然是票房主力,但真正的黑馬是動畫。將近三成觀眾在過去一年裡專程進戲院看動畫。這個「卡通世代」的現象,橫跨孩童到熟齡,展現出一種奇妙的跨平台魅力。

Podcast 曾經被唱衰,但今年收聽率回升到近五成。聽眾大多只願意花一小時以內的時間,顯示這是一種「碎片時光的陪伴」。節目類型仍舊以生活雜談、財經為大宗,但一旦涉及專業內容,觀眾就願意掏錢。Video Podcast 開始形成潮流,影視與聲音的混合,正在產生新的合作空間。音樂的故事更有趣。四成臺灣人只聽免費串流,付費的仍是少數。但真正推動市場的,是那 9% 願意每月花超過五百元的「超級粉絲」。這群人以二十至三十九歲為主,卻意外發現十五至十九歲的比例也不低。也就是說,年輕世代的付費潛能龐大,只是他們還在測試,還沒完全打開錢包。實體專輯式微,卻仍被收藏價值推動;周邊商品是另一條出路。音樂產業必須學會一件事:延續粉絲的消費力,否則激情隨年齡淡化,市場便會凋零。

流行音樂展演的參與率回升至四成,熱潮幾乎遍及全臺,六十歲以上觀眾的出現更讓人意外。花費也明顯增加,年支出超過五千元的觀眾比例大幅提升。疫情過後,觀眾追求的是一種「現場感」,那份集體歡呼的共鳴,是串流永遠給不了的。表演藝術的情況則複雜。參與率微幅下降,但仍有五成民眾進劇場。音樂劇穩坐第一,脫口秀則是最有潛力的「觀眾入口」,吸引了大量年輕男性。流行舞蹈與街舞鎖定年輕族群,科技類表演則憑藉高技術和沉浸體驗漸漸冒頭。這意味著,劇場需要新的語言來和觀眾溝通。觀眾願意花錢,但要看見「新鮮」與「衝擊」。

閱讀率仍維持 77%,紙本依舊是主流。即使在數位浪潮下,圖書與雜誌的主要消費者仍偏愛實體。漫畫則是例外,數位平台的滲透率極高。條漫閱讀率雖有下降,卻逐漸穩定,顯示市場已進入成熟期。電子閱讀器的成長是另一個亮點,或許代表讀者在數位與實體之間尋找一種折衷。有聲書的需求雖緩慢,但依舊穩定。影劇、動畫帶動閱讀的效應不可小覷,四成讀者因影視延伸接觸相關出版。出版因此成為「跨界推手」,能將影視、漫畫、表演藝術串起來。值得留意的是,十五至十九歲的閱讀率與付費率雙雙提升,顯示文化幣與閱讀推廣已有成效;而六十歲以上族群則重新擁抱漫畫,甚至偏愛圖文並茂的格式漫畫,熟齡市場潛力漸顯。

七成臺灣人是玩家,三成每天玩。手機遊戲依然是主流,但年齡斷層明顯。十五歲少年每天登入,五十歲玩家偶爾點開,差距超過四成。手遊玩家多,但高課金者只是一成。相對地,電腦遊戲的付費率高達八成,重度玩家比例還持續上升。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態:一邊是「免費佛系玩家」的海洋,一邊是「願意豪擲千金」的硬核玩家。遊戲的價值,也不只在遊戲本身。周邊商品、社群互動、直播觀看,成為延伸效益。尤其是動畫的帶動力,遠超過電影與劇集。換句話說,遊戲與角色、動漫的共生關係,遠比想像中緊密。原創角色的力量在這裡被驗證。六成以上熟悉角色的人會掏錢買相關商品,公仔玩具甚至擠進前三大消費品項。角色不再只是貼圖,而是具體的造型、可以觸碰的存在。這是一種全新的「角色經濟」:從虛擬表情到實體收藏,角色魅力轉換為真實的消費驅動力。

2024 年的文化消費趨勢,像是一場拔河。一端是手機螢幕裡的碎片時間,觀眾在滑動之間消耗娛樂;另一端是電影院、演唱會、劇場裡的現場體驗,觀眾願意為一次深度的感官震撼花大錢。這場拔河沒有輸贏,而是同時進行的兩種慾望:隨手可得的便利,與不可取代的現場。真正值得深思的是,這份報告不是單純的消費數據,而是一種時代的生活素描。臺灣人不再只是觀眾,而是同時在多個文化場域之間切換的參與者。文化已經滲透到日常,像水一樣滲入每一道縫隙。
.
「手機給我們片刻的快感,劇場給我們靈魂的重量。」
兩者交錯,
正是當代臺灣文化的縮影。
..
2024年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
https://taicca.tw/intelligence/industry_research/detail/74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