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390365 10163410484319621 5816392228839580024 n

2025「台北紡織展TITAS」開幕 蕭美琴:「推動『百工百業‧AI應用』計畫,期勉業界以『永續、機能、智慧製造』為發展三大支柱,讓世界看見台灣創新與實力。」

2025「台北紡織展TITAS」開幕 蕭美琴:「推動『百工百業‧AI應用』計畫,期勉業界以『永續、機能、智慧製造』為發展三大支柱,讓世界看見台灣創新與實力。」

561390365 10163410484319621 5816392228839580024 n
561390365 10163410484319621 5816392228839580024 n
(照片上: 副總統蕭美琴聽取新光合成纖維營運本部副總胡平一解說,照片下: 合照順序:經濟部國際貿易署黃瀞萱主任秘書、經濟部技術司郭肇中司長、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邱求慧署長、總統府沈榮津資政、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詹正田副理事長、中華民國蕭美琴副總統、力麗集團 郭紹儀董事長(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董事長)、旭榮集團 黃莊芳容總經理、台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吳道昌副董事長、集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蘇百煌副董事長、台塑集團 吳嘉昭總裁、遠東集團徐國安創新長)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2025臺北紡織展(TITAS 2025)盛大揭幕。本屆展會以「永續創新・智慧紡織」為主軸,象徵台灣紡織產業從代工製造走向研發創新、從傳統工藝走向智慧製程的轉型決心。來自國內外的買主與專業觀察人士齊聚,展場充滿科技感的布料光澤與永續理念的環保紗線交錯出新世代紡織業的面貌。開幕典禮上,出席貴賓堪稱台灣產業與政策的縮影: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資政沈榮津、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經濟部技術司司長郭肇中、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主任秘書黃瀞萱,以及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詹正田。企業界代表亦鼎力支持,包括力麗集團董事長暨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董事長郭紹儀、旭榮集團總經理黃莊芳容、台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道昌、集盛實業副董事長蘇百煌、台塑集團總裁吳嘉昭、遠東集團創新長徐國安。這種官商合體的場面,正是TITAS長久以來象徵產官協力推動台灣紡織升級的最佳寫照。

副總統蕭美琴在開幕致詞中指出,台灣紡織業自全球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是我國工業與出口的重要代表。從早期布料、成衣代工到現今頂尖機能布料,台灣一步一腳印將技術推向國際舞台,讓「MIT」不僅是高品質的保證,更是創新的代名詞。她特別提到,台灣布料在世界級運動賽事中支援選手最佳表現,從科技布料、極端氣候防護裝備到醫療應用,MIT的標籤已經成為全體台灣人的驕傲。蕭副總統強調,智慧化與永續是產業核心競爭力,政府推動「百工百業‧AI應用」計畫,導入人工智慧於產品開發、品質管理及生產效率,確保智慧製造成為產業核心。面對中國產能過剩、低價競爭及美國關稅衝擊,政府提供各項支持方案,協助企業研發轉型、開拓新市場。副總統期勉業界以「永續、機能、智慧製造」三大支柱作為發展方向,整合台灣跨領域優勢,讓世界看見台灣創新與實力。
565115525 10163410472934621 9198037452436384864 n
TITAS 2025匯聚全球紡織新技術與創新材料,展會同時是亞洲最具代表性的B2B專業平台,象徵產官攜手推動台灣紡織升級、連結國際價值鏈的關鍵里程碑。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攜手工研院、紡織所、紡拓會、鞋技中心、塑膠中心及印研中心六大法人,聯手展出台灣紡織在數位製程、循環再生與產品創新三大領域的42項尖端技術。在全球市場,台灣機能性紡織品市佔率已達70%,這並非僅靠傳統代工堆疊出來的數字,而是業界多年來研發投入、勇於創新的結果。紡織不再是單純布料生產,而是科技、醫療、運動、環保與日常生活的交匯點。此次成果主題館以「數位化」、「低碳化」與「高值化」三大核心,展出三項突破性技術:1. 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紡織所開發的AI系統能在1秒內識別混紡紡織品,誤差僅±15%,大幅縮短舊衣分選時間,並每公斤回收減少5.09至9.13公斤CO₂排放。2. 不織布再生加工技術:塑膠中心針對國內每年3至4萬噸廢邊料及下腳料,運用低剪切物理法研發出100%再生產品,碳排放降低超過60%,已帶動4至5億元產值。3. 舒壓防護應用技術:鞋技中心採用超臨界物理發泡結合拉脹結構,護具關節壓迫感降低40%,鞋面壓力亦大幅改善,市場潛力估達2億元以上。此外,紡織所創新的「A Slice of Shoe」3D一體成型鞋,以熔噴纖維一次成型鞋面,製作時間僅6分鐘,相較傳統八道工序節省超過80%工時,鞋面僅重不到50克卻可承受5公斤拉力,且全材質可回收,已獲日本運動品牌美津濃採用並榮獲2025 iF設計大獎。
560512871 10163410473414621 721590354553507628 n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將持續與六大法人及指標企業攜手合作,從研發到量產、從本土走向國際,推動臺灣紡織產業邁向更高附加價值的全球舞台。1.力麗集團:力麗集團董事長暨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董事長郭紹儀指出,展出以「數位產品護照(DPP)」為核心,打造透明可追溯的綠色紡織旅程,結合聚合、紡絲、織造及染整能量,並整合印尼生產資源。副總施吉禹、力鵬公司總經理童敏雄及總經理陳漢卿共同出席。2.旭榮集團(NEW WIDE GROUP):旭榮今年以「五十衣襲永續」為主題,成立「AI長」,將機器人與數據建模導入供應鏈,智慧排程與生產分析全面提升效率,展示AI驅動的永續紡織新面貌。3.台灣百和企業:台灣百和以紡織輔料為主題,區分形象區與產品區,最新亮點為環保聚酯纖維牛仔布料。副總經理葉桂珠、副協理謝旻翰代表出席,展現永續時尚新趨勢。4.宏遠興業(EVEREST):宏遠以「RE:NEO」為主軸,推出全球首創「Ever Loop Nylon」——100%回收成衣廢料再生尼龍,成功破解異材質混紡分離技術難題,落實循環經濟。副總葉文欽與營運長陳逸鵬共同介紹技術亮點。5.南緯實業:南緯推出「以印代染」Ecoloration環保染色技術,縮短染色時間、提升顏色再現性,同時降低水資源與能源耗用。總經理林宗頤與經理朱培華現場展示技術實際成效。6昊紡工業(LEALEA Group):昊紡展示升級版TPEE防水透濕膜,防水性能達30,000mm、透濕40,000g/m²,並改善PU/TPU類HCN問題,提高回收潛力。公司持續開發多樣化功能布料,兼顧環保、舒適與機與機能性。TITAS 2025 展會集結超過400家廠商、千餘項最新產品技術,象徵臺灣從製造導向邁向「智慧製造 × 永續創新」的新產業時代。展會不僅是國際買主觀察亞洲趨勢的重要平台,更是產官協力推動臺灣紡織產業升級、邁向全球舞台的重要里程碑。未來,產發署將繼續與六大法人及指標企業攜手合作,從研發到量產,從本土到國際,將台灣紡織產業推向更高附加價值的未來舞台。
559833160 10163410473659621 1349755747265979482 n
在台中沙鹿的一隅,有一家靜靜運轉超過半世紀的工廠, 忠興織造廠股份有限公司。它沒有浮誇的招牌,卻在巴黎、米蘭與紐約的精品背後,留下無數台灣工藝的指紋。董事長郭元瑾堅信:「細節是尊嚴的語言。」正是這份信念,讓忠興成為歐美精品品牌最信賴的背帶供應商。忠興織造的成功,首先來自專業與定位清楚。它選擇聚焦在「窄幅織帶」這個細分市場,深耕技術與客戶群,不追逐潮流,而是以穩健的製程與嚴謹的品質累積專業,建立難以取代的技術門檻與品牌信任。這種專注,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穩固的入口障礙。其次,忠興具備整合代工與品牌客戶能力。從原紗、織造、染整到包裝成品,皆能一貫完成。它不僅是代工,更是設計與研發夥伴,能同時提供半成品與完成品服務,對精品品牌而言,這種垂直整合能力極具吸引力,並顯著提升附加價值。長年來,忠興在國際布局與外銷能力上亦成績斐然。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與中東市場,藉由多元通路分散單一市場風險。即便面對全球供應鏈動盪,忠興仍能穩定出貨、維持信譽,展現台灣中小企業的柔韌與戰略智慧。更難能可貴的是,忠興是台灣少數轉型成功的紡織案例。在代工紅海與低價競爭夾擊下,它選擇走向高端精品供應鏈,以「品質」對抗價格戰,從傳統代工升級為高附加價值的精品夥伴。郭元瑾讓一條織帶不只是物件,而是一種文明:細緻、堅韌、專業,織出屬於台灣的榮耀。
565653542 10163410473319621 2979479274098153823 n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宣告,儘管臺灣在全球機能布市佔率逾七成,但面對數位轉型、低碳趨勢與激烈的國際競爭,產業必須積極升級,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這次展出的創新成果緊扣政府推動的淨零排放、數位AI與永續發展方向,並以技術突破回應美國關稅挑戰,協助產業多元開拓全球市場。例如紡織所打造的國內首創「A Slice of Shoe」3D一體成型鞋,是運用熔噴纖維成型技術,讓鞋面一次成型,製作時間縮短至驚人的6分鐘!相較傳統八道工序,工時節省超過80%。輕巧的鞋面僅重不到50公克,卻能承受高達5公斤的拉力,且可瞬間與鞋底完美結合,省去35%的組裝時間。更令人驚喜的是,鞋面、鞋底與膠水均採用單一材質設計,不僅方便回收,還結合自動化製程,大幅降低能源消耗與人力需求。這項創新技術已獲日本知名運動品牌美津濃(Mizuno)採用,並榮膺2025年iF設計大獎,未來更將擴展至自行車坐墊與運動防護裝備,彰顯臺灣在智慧製鞋與綠色永續領域的國際領導力。
gridart 20251015 095951292 copy

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主導、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執行的科研創業計畫團隊,成功開發出高效且無毒的廢雜色聚酯紡織品脫色技術,並已取得專利。此項技術可在保留聚酯布料物性的前提下,有效去除多種染料,顯著提升再生聚酯(r-PET)的品質與市場價值,為台灣循環材料技術帶來重大突破。計畫由台大化工系吳嘉文教授領導,並由國科會萌芽計畫商業開發專員陳松柏推動產學化進程。今年已獲國科會萌芽案補助,進入百公斤等級脫色反應器試量產階段,預計年底將提供100公斤再生PET粒子予抽紗廠,進行纖維製作及後續織布與染整測試,邁向技術商品化與量產應用。

隨著國際法規與品牌商對再生聚酯品質標準的提高,傳統以透明無色PET寶特瓶為原料的r-PET,已難以支撐龐大市場需求。廢雜色聚酯紡織品雖具潛在原料優勢,但因染料殘留導致顏色不均、機械強度下降,使回收應用受限、附加價值偏低。台大團隊的創新技術採用常壓液相脫色法,在150℃、30分鐘內即可完成對多種雜色聚酯布料的脫色作業,具備高效、安全與低能耗等特點。脫色液具有高沸點、低揮發性,可蒸餾回收再利用,符合綠色製程與環境永續原則。技術亮點:1. 脫色速率快:可處理超過15種不同染料類型,原料來源廣泛。2. 高效批次處理:聚酯布與脫色液重量比達1:8至1:10,具規模化生產潛力。3. 環境友善:脫色液可循環回收再生,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廢液排放。4. 品質穩定:完整保護聚酯分子結構,不造成分子量下降。此技術的問世,為再生聚酯產業提供全新解方,使廢雜色聚酯得以升級為高品質r-PET,廣泛應用於紡織、食品包裝及高附加價值製造產業。同時也強化台灣在循環經濟、綠色製造與ESG永續發展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與技術影響力。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