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ws 1757205291
(照片: 左起:美國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與他的藝術家伴侶瓊.利夫(June Leaf)、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圖/Steidl)

2025「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在 C-LAB 登場 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展出已逝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的經典作品《美國人》及「New Wave 攝影創作獎」令人期待

2025「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在 C-LAB 登場 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展出已逝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的經典作品《美國人》及「New Wave 攝影創作獎」令人期待

pinnews 1757205291
pinnews 1757205291
(照片: 左起:美國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與他的藝術家伴侶瓊.利夫(June Leaf)、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圖/Steidl)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九月的台北,除了颱風與政爭,還將迎來另一種風暴——一場關於凝視與被凝視的盛會。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即將在 C-LAB 登場。當「台灣」二字放置在「國際」之前,它不僅是一個藝術節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政治的宣告:這座島嶼將以影像為語言,重新說明什麼是民主。這場攝影節來自十國策展人、三十位藝術家,卻僅以一句題目作為核心:「民主的相機」。這句話聽來浪漫,因為攝影從未有宮廷的門檻,只要擁有一台相機,任何人都能參與、創作與發聲。它同時也殘酷,因為相機亦可成為國家機器,化為監控的眼睛,成為意識形態的代言人。TIPF 企圖從這個張力展開對話,將攝影置於民主的歷史現場。

pinnews 1757205373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圖/卓杜信
首屆 TIPF 最受矚目的展覽,由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帶來。他將展出已逝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的經典作品《美國人》。1959 年出版的這部攝影集,早已不是單純的影像,而是一場文化革命。它撕開美國夢的華麗包裝,把黑人、窮人、失落者與冷漠人群推到觀眾眼前。當時的美國社會恨透了這本書,卻也不得不承認:攝影能夠是一種批判,一面社會的鏡子。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 1924–2019)的名字,與《美國人》(The Americans, 1959)密不可分。這本書顛覆了「國家形象」的敘事,也打破攝影藝術的疆界。法蘭克的影像往往模糊、斜斜歪歪,卻更真實地捕捉社會的裂縫。他把攝影從「美的陳列」轉化為「社會的見證」,讓邊緣者與低階層成為畫面主角。當初在美國被罵翻的作品,在歐洲卻獲得熱烈肯定,最終被奉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攝影書之一。這場文化政變,還需要另一個名字: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 1950–)。他 1968 年創立出版社,早年便與約瑟夫・博伊斯、馬塞爾・布勞塔斯與白南準等人合作。1994 年,他推出國際攝影書出版計畫,逐漸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攝影書出版體系。史泰德堅信「書籍是一種民主的藝術形式」,他幾近偏執地把關每一頁紙張、每一道印刷流程,讓攝影書從美術館的孤品,化為人人可及的民主媒介。這正是權力的轉移:從畫廊到書架,從收藏家到讀者。史泰德與法蘭克的合作,將攝影的意義延伸至出版。觀眾在 TIPF 不僅能看到法蘭克的影像,也能一窺暗房裡的手稿、書信與印樣。這是一場跨越半世紀的對話:印刷與影像如何在藝術與社會之間流轉。史泰德的出版理念也因此獲得廣泛肯定,從美因茨市古騰堡獎到 2020 年 Sony 世界攝影大獎「傑出攝影貢獻獎」,再到德國下薩克森州「大功勳十字勳章」。如今,他依然以哥廷根為基地,繼續重塑出版與民主的關係。

pinnews 1757205431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劉千鈺 X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風景作證:餐桌上的記憶場》。圖/劉千鈺

TIPF 並不僅止於向大師致敬。另一個核心是「New Wave 攝影創作獎」。2024 年首次舉行,從 398 件作品中選出 15 組得獎者。策展人孫以臻指出,這不只是競賽,而是「將展覽視為全新的創作起點」。作品的題材包括氣候焦慮、性別流動、土地記憶與網路孤獨,當它們與法蘭克的《美國人》並置時,觀眾必須參與一場跨世代的對話。孫以臻,畢業於臺大生命科學系與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長期視策展為一種「生產另類知識」的方法。她組織「一群人的自學」,並在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她的策展立場鮮明:藝術民主化,不是民粹化或菁英化,而是「藝術源自人的精神與思想自由」。透過這些新銳作品,TIPF 把台灣的創作能量帶到國際舞台。更大膽的,是「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TIPF 把攝影帶離白盒子,丟到廣場,讓影像與公民團體共創。Lightbox 攝影圖書室邀請三位藝術家與三個組織合作:劉千鈺與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卓杜信與 g0v 台灣零時政府,林暐倫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三組作品分別觸及轉型正義、民主創新與資訊防衛,最後都回到日常物件與場景。劉千鈺將魷魚麋、水果與日式飯丸拍攝進影像,這些尋常食物背後蘊藏著二二八的歷史記憶。卓杜信以冷冽風景映照 g0v 的社群實驗,影像裡偶然閃現的人臉辨識方格,既標誌著眾人的努力,也留下空格,邀請觀眾加入行動。林暐倫則將龐雜的資訊戰轉化為「資訊環境月曆」,提醒大眾關於灰色戰爭的持續性。展覽以「親愛的台灣」為題,如同寫給未來的信件。這些信件提醒我們:民主不只是制度,更是一種生活的練習。TIPF 還安排了為期兩天的國際論壇,美國國家藝廊攝影部主任莎拉・格林諾、出版人史泰德、馬格蘭攝影師張乾琦與多國策展人齊聚一堂。這是一場橫跨東西的對話,也是一個台灣正式亮相的場合:攝影不再只是藝術,而是民主社會的一種辯證。

pinnews 1757205464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謝明澄《落果》。圖/謝明澄

.
在這個攝影節裡,台灣不只是場地。
.
當 TIPF 把「台灣」擺在「國際」之前,它為這座島嶼拍下一張新的肖像:一個用影像辯論民主的社會。這張照片或許不完美,甚至模糊,但正因如此,它真實。攝影的本質,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留下痕跡。台灣的民主,亦復如此。

.
pinnews 1757205585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劉千鈺 X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風景作證:餐桌上的記憶場》。圖/劉千鈺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pinnews 1757205620
2025年「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主視覺。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