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0506 152905129 copy

永豐金控「大衛·弗萊(David Fray)與朋友們–巴赫鍵盤協奏曲計畫」音樂會 鋼琴四重奏師徒同台 演繹巴赫絕妙藝術哲思

永豐金控「大衛·弗萊(David Fray)與朋友們--巴赫鍵盤協奏曲計畫」音樂會 鋼琴四重奏師徒同台 演繹巴赫絕妙藝術哲思

gridart 20250506 152905129 copy 2769x2077

 

gridart 20250506 152905129 copy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由永豐金控鼎力支持的新象.永豐金控經典樂章系列音樂會,今年隆重推出《大衛·弗萊與朋友們–巴赫鍵盤協奏曲計畫》。本次演出由被譽為「哲思音樂家的最佳典範」、當代最具詮釋力的法國鋼琴家大衛·弗萊(David Fray)策劃與領銜演出,聯袂其鋼琴恩師——巴黎高等音樂院傳奇鋼琴教育家雅克·魯維耶(Jacques Rouvier)、以及同門好友伊曼紐爾·克里斯蒂安(Emmanuel Christien)與奧黛麗·維古勒(Audrey Vigoureux),四位風格獨具的鋼琴家首度在台同台演出,聯手演繹J.S.巴赫多部鍵盤協奏曲,重現18世紀巴洛克音樂的璀璨光輝。此次音樂會的構想別具一格,從一到四部鍵盤、弦樂與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協奏曲編制,呈現巴赫音樂之豐富多變、理性與情感交融的獨特魅力。演出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一場藝術與哲思的深度對話,亦是師徒間跨世代的傳承與創新之交會。大衛·弗萊表示,詮釋巴赫作品的關鍵,在於消除現代鋼琴音色的沉重與滯澀,透過對複音結構的深刻理解及具舞動感的演奏,捕捉其內蘊的義大利精神與律動性。他說:「巴赫的協奏曲蘊含一種衝擊力與彈跳感,現代鋼琴難以完全捕捉這種神韻。因此我們嘗試以更靈動的方式去呈現,讓觀眾體驗到原始的藝術火花。」本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莫過於巴赫BWV1065四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原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的四把小提琴協奏曲,經巴赫巧手改編,保留原作靈動之餘,更融入其精緻的對位語法與音樂思想。四架鋼琴的交錯對話,不僅考驗演奏者之間的默契與音樂感知,更為聽眾營造出一場織度豐富、層次分明的聆聽饗宴。在演出設計上,四架鋼琴將分布於舞台不同位置,創造出獨特的立體音場效果,使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座巴洛克時期的歐洲咖啡館中,感受當年音樂家間即興交流的自由與熱情。這種「友誼競合」的表演形式,不僅是對傳統演繹的挑戰,更是對巴赫藝術精神的致敬。

gridart 20250506 152731614 copy

策展人大衛·弗萊強調,本次計畫並非僅為音樂技巧的比拼,更是一種藝術與人文的深度探索。他長年致力於重新定義古典音樂的演出形式,曾與多位世界級音樂家合作,嘗試突破傳統框架,使古典音樂以更具當代感的方式觸及廣大觀眾。其恩師雅克·魯維耶,作為法國鋼琴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歷年來培育出眾多國際鋼琴巨星,大衛·弗萊正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此次師徒同台,對音樂界而言是一大盛事。魯維耶的琴音一如其為人,內斂、深刻,曾獲法國唱片大獎等多項殊榮,其拉威爾與德布西的詮釋早已成為經典。此外,本次演出還特別邀請小提琴家魏靖儀擔任首席,與新象時選藝術家組成的室內樂團共同演出,為整體演出注入細膩而深厚的音樂層次。

作為巴黎高等音樂院與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雅克·魯維耶的藝術影響力跨越數十年。大衛·弗萊則是新世代鋼琴家的代表人物,自2008年獲BBC音樂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新人」,並榮獲德國回聲古典音樂獎,便以其思辨性與深刻性的演奏風格廣受讚譽。他的演出常結合多媒體與跨界概念,對巴赫的詮釋尤為令人驚艷。演出當晚,四位鋼琴家將輪番與共同演出多首巴赫經典鍵盤協奏曲,包括BWV1052、BWV1060、BWV1065等,曲目豐富而多元,從雙鋼琴對話至四鋼琴共鳴,觀眾將徜徉於巴赫筆下的藝術迷宮,細細體味其音樂邏輯中的秩序與詩意。在講求默契與呼吸的室內樂世界裡,尤其是當四位來自不同背景、風格迥異的音樂家同坐一室,鋼琴與指尖間的「哲學論戰」自然不可能靜音。大衛·弗萊語氣雖溫和,立場卻堅定,他談到:「這類合作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聆聽–真正地聽彼此的音樂、語言與心跳。」此番名為「曼哈計劃」的音樂合作並非首次會面,早在數次討論之中,各方就已習得一門室內樂的必修課:包容與對話。大衛·弗萊不諱言起初彼此適應過程並不輕鬆,畢竟每位音樂家都帶著自己一套音樂詮釋登台。但若有人提出真知灼見,群體便會短暫安靜,然後思考,再共同定義何謂「最美的詮釋」。而這場音樂對話,若沒有雅克·魯維耶(Jacques Rouvier)這位學養與經歷兼備的鋼琴詩人,就少了些歷史的體溫。他出身早於在場其他三人二十年之久,曾於1980年擔任蒙特婁鋼琴大賽的評審。他記得當年三位參賽者彈奏巴哈片段,各自選擇了不同的修飾策略,有人純淨直白詮釋,有人添少許多綴飾音,還有人彈得更為華麗奔放。結果奪魁者名為波哥雷利奇,一位後來證明具有天才氣質的鋼琴家。雅克·魯維耶語氣淡定,卻句句傳神:「不是世代的問題,而是你是否願意讓自己被音樂改變。」這場與學生大衛·弗萊等人的合作,讓他重拾對某些旋律的感知,也悄悄換了他對曼哈風格的過往詮釋。那不只是音樂的變奏,更是思想的交換。這位鋼琴界的「年輕長老」,語調溫潤,神情卻帶著不容置喙的光芒。他談到與其他音樂家協作時說:「室內樂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合作就像談戀愛,意見不同是常態,關鍵是你有沒有耐心去聽對方的呼吸與語氣。」

這場跨世代的曼哈計劃之所以值得書寫,不是因為它要顛覆什麼經典,而是它打開了「耳朵之外的耳朵」。大衛·弗萊分享,他與夥伴們在排練中有過多次激辯,有時甚至因一個裝飾音該不該存在而糾纏至深夜。但正是這種挑戰,讓他們找到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共同語言。雅克·魯維耶頓了頓,加了一句像是註腳又像是哲思的話:「當你真的願意打開耳朵、腦子與心的時候,會聽見許多從前未曾意識到的聲音。」「所謂的詮釋不是年代的問題,是你是否準備好被音樂改變。」他坦言自己也在與大衛·弗萊等人的合作中,重新思考什麼叫做「正確」。這群新世代的音樂家不崇拜權威,也不迷信標準答案。他們提出的問題,有時甚至讓他必須從1970年代的記憶裡抽出未竟的念頭來回應。在這場跨世代、跨風格、跨語境的音樂激盪中,「曼哈計劃」不只是場音樂會,更像是一場藝術的哲學實驗。他們在鋼琴上不只是彈奏,更像在彼此的人生中留下節奏,和聲,還有深夜裡那句還沒說完的話。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