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病患在手術結束後,以為只要按表操課復健,就能逐步康復。但實際上,許多人卻在術後幾個月仍遭遇「關節僵硬、動作受限、疼痛加劇」的境,甚至比術前還難受。這很可能不是復健不積極,而是遇上了骨骼沾黏。
骨骼沾黏是什麼?為何術後容易發生?
骨骼沾黏,指的是骨頭、肌腱與軟組織之間在修復過程中出現不當黏連,導致結構間滑動空間被封鎖。這種現象常發生於骨折手術、關節置換、韌帶重建後,尤其在手術後2〜6週內最容易形成。
當沾黏產生後,不僅會使關節「卡住」,也會讓復健動作變得痛苦且無效。這不只是「痛」,而是組織修復錯誤方向,導致活動功能受限。
圖說:透過外部刺激(如關節鬆動、敲擊、深層牽引等)造成微小控制性的組織撕裂或鬆動,讓錯誤修補的黏連被打散,再透過引導性的復健動作,促使身體修復得「更正確」
破解沾黏的原則:不是硬拉,而是「破壞錯誤、重建正確」
復健醫學專家指出:「要處理骨骼沾黏,首要觀念不是硬拉硬壓,而是設法破壞組織間錯誤的連結,重新讓組織產生正常滑動空間。」
這個處理原則被稱為**「破壞再重建」**。
西醫處理方式:結合影像診斷與系統化復健
西醫對骨骼沾黏的處理較著重結構性與功能性重建:
• MRI/超音波影像判斷沾黏範圍
• 被動關節牽引與鬆動操作
• 震波或冷熱刺激療法打散纖維化區域
• 嚴重者施行關節鏡下沾黏鬆解手術
這些方式具有科學依據與安全標準,對於術後早期與嚴重沾黏情況特別有效。但許多病患在術後中後期,仍有活動度卡關、沾黏再發的問題,這時,更多人開始尋求中醫推拿介入。
圖說: 推拿觀點切入:「以手感解鎖錯誤修補」的另類重建
在骨骼沾黏處理中,除了西醫體系外,中醫推拿也扮演重要輔助角色。具有十餘年臨床經驗的推拿師陳溢銳分享他的觀察:
「許多病患來時,已做了幾十次復健,但仍卡卡的。我們從筋膜走向與手感回饋中,可以找到沾黏點,再用點壓、拉伸、導引關節滑動等方式,把錯誤的組織連結『拆掉』,再逐步讓身體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
陳溢銳強調,推拿不是放鬆而已,而是一種結構重建的介入。手法施力要有方向性與邏輯性,尤其在術後中後期,當身體已部分癒合卻卡關時,推拿可幫助身體「解鎖」,是「破壞錯誤」的關鍵一環。
圖說:陳溢銳強調,推拿不是放鬆而已,而是一種結構重建的介入
推拿與西醫復健的整合建議
項目 西醫處理 推拿師介入
沾黏初期 MRI檢查/牽引復健/儀器刺激 避免過早介入,避免干擾急性發炎修復
沾黏中期 關節鬆動/增強活動訓練 手法導引、精準按壓、解開沾黏層
沾黏後期 若無效則考慮手術鬆解 結合日常動作訓練,重建活動穩定度
最佳策略,是將兩者結合,達到由內而外的修復循環。
✅ 別讓沾黏成為你的康復終點
骨骼沾黏就像一張悄悄蓋上的「封印」,擋住你身體原有的流動性。若只靠單一方法處理,往往難以真正解開。
而真正的康復,不只是癒合傷口,而是重新教會身體「正確地動」。
正如推拿師陳溢銳所說:
「每一塊卡住的筋膜、每一處錯誤連結,都是身體說『我還沒準備好』。我們的工作,就是用手引導它『再一次學會動起來』。」
你不是不能動,只是還沒「被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