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 8 月 16 日起於 MoCA Studio 推出「黑手煉金術III—吳建興個展」,展期至 10 月 12 日。展覽延續藝術家吳建興的「黑手煉金術」系列創作脈絡,將報廢汽車化為材料,透過黑手師傅的敲擊、切割與重組,使冷硬的工業符號帶著勞動的體溫與詩意的質感,形成一場關於技術轉型與工藝再造的藝術對話。現場來賓有,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監察委員林郁容、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詹婷怡、NeoFashionGo 行銷總監應瑋漢等等。
吳建興的創作涉獵繪畫、雕塑、複合媒材、錄像與空間裝置。他的早期作品即深受家庭與成長經驗影響,以「家」為起點,回應產業結構的變遷,讓逐漸沒落的工藝重新被看見。透過拆解與重組日常物件,他將神話、歷史與個人記憶交織,反覆追問生與死、工藝與工業、現實與虛構的交界。錄像作品《黑手》便是一個縮影。畫面由修車廠場景展開,鏡頭推進,穿越一道門,進入汽車回收處理場。在這樣的場域對照下,觀眾得以看見戰後臺灣修車產業的流轉,從師徒制的手藝傳承,轉向職業學校培訓下的專業化。當材料與技術革新,維修逐漸被零件替換所取代,傳統修車廠也在市場邏輯下日益凋零。
本身也是電影人的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詹婷怡表示,當代藝術往往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方向,反映了我們多元、全球化、甚至地緣政治以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複雜的問題。 許多當代藝術家會通過作品探索個人和文化身份,探討社會和制度結構,甚至重新定義藝術本身。藝術家吳建興以「黑手煉金術III」為題,在「技術轉型」與「手工再造」核心概念下,由藝術家與黑手師傅共同合作,探索修車技藝在當代語境中的延續與轉化。創作過程強調「手路」—即傳統板金修復中熟練、獨特的工藝手法—作為連結工業勞動與當代藝術的協作過程,相當有意義。
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鐵殼—共振》,藝術家拆解報廢車體,透過 3D 科技重構,再交由黑手師傅以手工方式重新組裝。當代科技與傳統手藝在此產生對話,體現價值的流動與再定義。這既是修復,也是一種「煉金」,將原本冷卻的金屬注入人性溫度。設置於展間廊道的《堆鐵》系列,則以引擎蓋板為媒材,經過凹折、扭曲與堆疊,展現出近乎雕塑性的形態。靈感來自日本神話中無止境的堆石行為,象徵持續不歇的勞動,也隱隱映照藝術家父親一生未竟的修車工作。鐵板的重量在這裡轉化為隱喻,承載著家族記憶與勞動倫理。
在當代藝術的跨域語境下,匠人不再只是技術的傳承者,而是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協作者與靈感來源。此次展覽不僅見證了藝術家與黑手師傅共創的過程,也觸及更深的文化提問:在快速工業化與消費習慣的改變下,手工勞動的價值如何被重新理解?台北當代藝術館將於 8 月 24 日舉辦「以匠為師—黑手煉金術III」座談,邀請藝術家吳建興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對談,深入探討藝術與工藝、產業與文化交會之處所展現的能量。這場展覽,不只是觀看報廢車體如何被賦予新生,更是一次重新凝視手工技藝與勞動精神的契機。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