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盛夏的臺北西門町,總有一股文化能量在暗潮湧動。位於市中心邊緣的「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多年來承載著歷史記憶,也孕育街頭精神。今年八月,《2025後街文化祭》以「街頭進化論」為題,在煤礦工業遺跡與嘻哈街舞節奏之間,拉出一條跨越時空的文化軸線。自8月16日至31日,活動串連剝皮寮歷史街區、節拍廣場、台北市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以及超過二十家在地特色店家,藉由展演、市集、課程與導覽,共同織就屬於城市與青年的文化場景。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開幕致詞時強調,「文化是不能缺乏的重要一環,而電影公園則透過街頭的力量將所有文化連繫在一起。」臺北市議員郭昭嚴則指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而青少年則是西門町的能量來源,唯有將兩者串接、與周邊串連才能持續發展成長。」兩位公共領袖的發言,勾勒出此文化祭背後的核心意義:讓街頭、青年與文化彼此呼應,並於城市肌理中找到新的定位。

開幕當日氣氛火熱。午後至夜晚的活動緊湊鋪展,饒舌歌手登場為活動注入第一股能量,市集攤位聚合風格選品、輕食飲品與創意手作,街頭瞬間成為文化與生活交織的臨時劇場。當晚「暖身實驗室」座談邀請到金鐘剪輯與金馬短片得主李宜珊導演,談她如何在導演與剪接角色之間轉換,並於現場放映代表作《亮亮與噴子》,讓觀眾在戶外場域中透過影像感受青春的溫度。街頭系列活動則展現身體語言的自由。8月16日與23日舉辦的節拍廣場派對,由DJ Chicano領軍,群眾隨節奏搖擺;Double Helix演出團隊帶來全台唯一「跳繩結合街舞」課程,將運動與律動融為一體;塗鴉藝術家VASTAR則領民眾在合法塗鴉牆上揮灑想像,讓電影公園牆面成為年輕世代的創意地景。跨區走讀活動則引領參與者重新認識萬華的黑金記憶。由導覽員路向南與施景耀帶隊,從台北瓦斯株式會社舊址出發,途經剝皮寮土炭市、鳳翔浴室與東三水市場,揭開煤炭產業如何形塑庶民生活。專題講座部分則由黃適上老師主講,以「從萬華家族看見礦業與城市的連結」為題,梳理在地家族與產業交錯的歷史,讓聽眾理解能源、產業與城市發展的深層關係。今年活動也延伸至商圈,二十餘間西門與萬華特色店家加入串聯。只要於活動期間出示「後街文化祭主視覺貼文按讚畫面」,即可享受限定優惠。從相鐵GRAND FRESA台北西門到KTV、酒吧與街頭飲品小吃,購物與消費本身也被轉化為一種文化參與。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總監李志勇指出:「未來我們將持續運用文化及藝術的能量,慢慢點亮位於西門町尾端的電影公園,帶動區域共同發展。」這句話如同活動的宣言,點明了文化祭並非短暫的夏日狂歡,而是一場持續發酵的公共實驗。《2025後街文化祭》將街頭能量、歷史記憶與青年創意融合在一座城市邊陲的公園裡,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它不是單一的表演現場,而是一種邀請:邀請每一位走進城市的人,以身體參與、以行動記錄,在街頭留下屬於自己的文化軌跡。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