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這話聽來像是荒謬的悖論,其實只是人類文明最赤裸的潛規則。當權力登場,文字就變成籌碼;誰掌筆,誰就是上帝;誰控制新聞,誰就是上帝之父。為了利益,現實可以被美化成浪漫史詩新聞,鮮血可以被潑灑成紅毯,屍體甚至能濃縮為註腳。新聞媒體就是當代的歷史學家,只需一支手機、網路連線,就能把真實改造成科幻——你找不到證據,他便能幫你製造證據;你無法反駁,他就會替你規定何謂「新聞」,接著變「正史」。
.
良心?不需要。道德?太累贅。至於那些被犧牲的「他人」,最好乾脆成為註解裡的符號,否則礙手礙腳。極權者從來不是粗鄙的野蠻人,他們往往有著驚人的文學才華。他們懂得將暴力雕琢成榮光,把謊言鑄造成紀念碑。於是,新聞與歷史的書頁看似堂皇,實則蒼白;名字雖被歌頌,卻空洞如煙。
.
小說揭露人性,而新聞往往遮掩人性。這世界最荒謬的小說,封面上總是印著「新聞」兩個字。如今,更諷刺的是:歷史不必等百年再被書寫,它每天都在新聞裡即時上演。今天的頭條,就是明天的史料。誰掌握新聞,誰就能預先編寫歷史。三分鐘的口播,足以改寫一個人的一生;一句標籤,就能讓一段真相被掩埋得無影無蹤。新聞,本該是窗戶,如今卻成了畫筆。它隨意勾勒、隨意刪改,把複雜磨平,把真實簡化,最後送上大眾餐桌——像快餐一樣,油膩卻必須吞下。
.
當下的新聞,正是未來的教科書。它的筆跡既草率又功利,卻將決定我們的後代如何理解這個時代。或許幾十年後,孩子們會問:為什麼那年報紙都在讚美暴君?為什麼螢幕裡沒有真相?我們只能回答:因為歷史,當時還叫「新聞」。據說,三分之二的新聞是被收買的。剩下的三分之一,也不過是被演算法挑選過的「安全故事」。螢幕上,網軍的留言此起彼落,點讚如潮,真實則如落水之石,沉得無影無蹤。於是,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全都可以被修飾、美化,甚至乾脆刪去,不讓你知道。
.
什麼是真相?什麼是真理?
這些詞聽起來已經過時。
.
因為沒有人真正在乎。
權力者不在乎,觀眾也不在乎。
而且,你若真的看透一切、知道一切,恐怕會痛苦得無法呼吸。
.
但是,
沒有痛苦,
怎會感到快樂,
沒有苦樂相對循環,
人生怎麼成長?
.
伊甸園裡沒有痛苦,也沒有知識。亞當與夏娃的命運告訴我們:不嘗禁果,你就永遠只是無知的幸福者。只有撕開那層皮,只有嚐過苦,你才知道什麼是樂;只有嚐過樂,你才分得出苦。
.
人世間的遊戲,
就是這麼荒謬:
苦中作樂,
樂中懷苦。
這世界荒謬而真實,
正因為人仍願感受痛苦。
.
而正因為如此,
人生才顯得踏實。
.
藝術才是最貼近真實。
藝術比新聞,
更忠於人性,
更直通人心。
— 真實不在記錄,而在感受。
.
康德:「沒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藝術。」
人的一生,
何嘗如此,
不可預期,
永遠在翻轉
才顯得珍貴。
.
「歷史會被時間淡忘,
唯藝術突破時間永留存,
因為那裡藏著真理。」
.
.
〈奇逸融通 × 戀戀紅塵〉——當柔與剛在畫布上共舞
展期|2025.10.03-10.28
地點|台北福華大飯店 2F 福華沙龍
.
在秋意微起的十月,福華沙龍迎來一場氣韻並濟的雙人藝術對話——梁永斐與陳香伶聯袂展出〈奇逸融通 × 戀戀紅塵〉。這不是單純的聯展,而是一場東方哲思與現代感性的交融實驗。
.
梁永斐,書畫同修、筆墨奔放,風格兼容古意與現代性。他的筆勢裡有山水的靜謐,也有風雷的力度。書與畫在他手中不再是分野,而是互相滲透的兩股生命能量。他筆下的「奇逸」不是狂放,而是一種內斂的自由,一種看透繁華後的靜觀。
.
陳香伶則以「紅」為魂。她筆觸細膩而充滿張力,色彩濃烈卻不喧嘩,像是從女性身體深處滲出的力量。她以紅為語言,書寫愛、慾望、孤獨與重生。她的畫,既柔軟又強悍——像花,也像火。她的「戀戀紅塵」,是對世界的凝視,也是對自我的尋回。
.
兩位藝術家一柔一剛,如陰陽相生。梁永斐的墨氣蒼茫,是天地之氣;陳香伶的色彩炙熱,是人心之火。當筆墨遇上紅塵,當山水對上靈魂,一場關於生命厚度與藝術張力的對話就此展開。這場展覽不僅是視覺的饗宴,更像一場哲學辯證——關於剛與柔、道與情、理性與感性。或許我們終將發現,真正的藝術,不在超脫塵世,而在於深情凝視這個紅塵。
.
藝術家簡介 :
梁永斐|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書畫家、策展人與文化行政學者。長年致力於推動當代書畫創作與文化跨域展演,其作品融合書法氣韻與繪畫結構,展現出理性中的詩意與東方哲思的當代轉譯。
陳香伶|旅法藝術家,現居台南。以「紅」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廣受矚目,善於以女性視角探索感性與力量的張力,作品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展出。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