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謝振維/台北報導
十月黃金周雖然是往年大家可以放鬆規劃小旅行的長假,但許多人一想到全國各地的景區都人山人海、寸步難行,就頭皮發麻開始卻步。今年的十一長假南京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從容姿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以中山陵景區來說,這是往昔假日必爆滿的明星景點,但卻在這次的假期讓熙攘的人流,保持了難得的靜謐與秩序。
步行街改造
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於南京市實施的精細化限行政策。為緩解陵園路等重點路段擁堵,鐘山風景區實行節假日及雙休日8:30-17:30「步行街」管理,僅允許身障人士的機動輪椅車通行,其他車輛禁行。自駕遊客需提前1天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停車,每月每車限預約2次。景區同步優化公共交通,構建「常規公交+旅遊專線」體系,新闢G31路「文旅黃金線」,加大地鐵2號線高峰班次至2分30秒,並在下馬坊、孝陵衛等4個網站設置「地鐵+接駁」換乘點,有效提升出遊便利性與覆蓋度。
此外也改造成步行街的陵園路,結合其獨特優勢深度融合了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這裡沒有喧鬧商鋪,而是以梧桐大道、巍峨陵寢為背景,營造出肅穆寧靜的紀念氛圍。遊客漫步其間,體驗的是「建築史詩」的莊嚴意境,這是任何商業步行街無法複製的文化之旅。
遊客體驗感直線上升
對遊客而言,梧桐大道告別人車混行的危險,更加營造出安靜且安全的遊覽環境,讓遊客能更加沉浸式的駐足欣賞,真正實現了「讓路于景、讓景於民」的初衷。而在生態方面,還有效減少了機動車尾氣與噪音等因素對文物建築的潛在污染與損害,與景區「退建還綠」的「城市綠肺」定位高度契合。
梧桐大道清新登場
陵園路步行街政策的成功,是文旅網紅突破的典範。昔日車流不息的梧桐大道,在限行後徹底釋放其顏值潛力,化身為安全、純粹的巨型攝影棚。這裡不再是匆匆路過的風景,而是遊客們精心構圖、拍攝精采回憶的沉浸式舞臺。其畫面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式傳播,持續引爆話題與打卡人潮,成功將交通管制轉化為獨特的旅遊吸引力,證明了「減法」運營也能成就頂流網紅目的地。
南京的民國遺產保護理念
限行政策本質上也是一種對歷史空間的尊重。作為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保存了豐富而完整的民國建築群與文化遺存,其中自然包括中山陵這一標誌性建築。從中山陵、美齡宮到頤和路公館區,南京對待民國遺產的態度不是選擇性遺忘,而是客觀、理性地保護與管理,讓這些歷史建築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組成部分,向公眾講述著完整的城市歷史故事。中山陵區域的交通優化,因此超越了單純的交通管理層面,成為南京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策略的重要一環。
這個十一黃金周,南京用它的從容與有序,向全國展示了何為第一旅遊城市應有的內涵,它不僅僅是遊客數量的奪冠,更是旅遊品質、文化深度與歷史尊嚴的全面勝出。在梧桐葉的掩映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座懂得與自身厚重歷史和諧共處的城市,一座以智慧與擔當書寫當代答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