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152513 10163507989049621 1030331966391539852 n

新書《建築美學的築夢者》發布會 黃南淵:「當建築有了美學,就有了靈魂;當空間有了情感,人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如果你看不清楚眼前美麗的玫瑰,你又如何期待明年春天的來臨?」

新書《建築美學的築夢者》發布會 黃南淵:「當建築有了美學,就有了靈魂;當空間有了情感,人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如果你看不清楚眼前美麗的玫瑰,你又如何期待明年春天的來臨?」

577152513 10163507989049621 1030331966391539852 n

577152513 10163507989049621 1030331966391539852 n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在今日這個資訊喧嘩、城市面貌日益速朽的年代,黃南淵選擇以「建築」作為信仰的容器。黃南淵先生出生於 民國22年約 92 歲,為台灣建築師、作家與文化評論者,長期致力於推動建築美學教育、城市記憶保存與公共空間的人文轉化。其職涯橫跨建築設計、學術研究與文化政策,關注建築不僅作為空間載體,更是社會精神與時代風格的具象化表達。他主張「建築應回應土地的靈魂」,並以兼具詩性與理性的文字記錄城市變遷,從空間形制到生活肌理,揭示現代化進程中人與場所關係的疏離與重建。黃南淵歷任建築事務所主持人、國家級建築獎評審、以及多所大學建築系講師,近年則以推廣「建築美學的公民教育」為己任,積極參與社區再生與公共藝術計畫,強調建築與人文關懷的整合。其著作《建築美學的築夢者》總結三十餘年專業歷程與思想實踐,從設計現場、學院經驗到文化觀察,呈現他對「如何讓城市變得更有靈魂」的深刻提問。書中語調溫厚卻帶批判力,體現他對建築教育與公共審美的持續追求。
.576139355 10163507988779621 5152404216293010292 n
若以「奮鬥」二字總結黃南淵的一生,或許過於簡潔,卻又最為準確。這位被譽為「台灣建築美學的守望者」的長者,始終相信「人生就是無休止的奮鬥」– 這並非口號,而是一種行動的哲學,一場橫跨國土、城市與文化的長征。他說過:「如果你看不清楚眼前美麗的玫瑰,你又如何期待明年春天的來臨?」這句話聽似柔情,實則蘊含一位政策建築家對國土願景的堅定信仰。對黃南淵而言,建築並非石與鋼的排列組合,而是一種「生活的倫理學」——建築的價值,在於行銷一種有魅力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則在於推動一個向美好不斷前進的社會。他將自己的一生,投注在探索那個「具有時代精神的建築美學世界」。他相信,只要這份熱情不滅,「美麗的玫瑰,終將盛開在人們眼前」。
.577378992 10163507989229621 9150857027383968892 n
回望其半世紀的實踐軌跡,從學院到政府,從理論到政策,黃南淵走過的每一步,幾乎都是台灣城市發展史的注腳。從制定我國第一部《營建政策白皮書》,到主導十餘項關鍵法規的擬定 –《都市更新條例》、《營造業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這些今日人們口中理所當然的法制基礎,背後都有他一筆一畫的痕跡。信義計畫區、副都心的誕生、台北101的崛起,更是他以「空間容積獎勵」制度推動的城市革命。這位九旬長者,從未將「建築」侷限於形式,而是將其上升為一種文明的精神工程。
.
有趣的是,這位嚴謹的政策建築師,卻擁有一顆溫柔的心。熟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總帶著微笑,語氣平和而堅定。即便位居高位,仍以「謙和」為常態,以提攜後進為己任。有人形容他「身心健康,耿直不阿」,也有人說他「可愛可佩」– 那是一種無須裝飾的真誠。這樣的特質,使他在政務界、學術界與產業界皆受敬重。因為他從未僅是「署長」,而是一位以靈魂探問城市的人。他懂得「建築不只是冷冰冰的結構,更是生活的容器、情感的載體、文化的延續」。他堅信:「當建築有了美學,就有了靈魂;當空間有了情感,人才能真正安居樂業。」
.575177536 10163507989314621 1700439551596482318 n
正因此,即使步入耄耋之年,他依然筆耕不輟——從《建築美學的春天》到今日的《建築美學的築夢者》,再到創立「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這些文字與行動,是他對這片土地持續不減的深情。他的人生,如同他最愛的比喻 — 一座建築。結構是信念,裝飾是理想,而靈魂,是那份對社會進步與人性光輝的執著。多年來,他用行動詮釋了「建築美學」的最高定義:讓城市不僅宜居,還要詩意;讓人們不僅生活於空間,更能在空間中被感動。他曾在營建政策白皮書中寫道:「未來的都市,應是一座生態的都市、人性化的都市、國際化的都市。」這句話在二十世紀末提出,如今讀來,依舊像一個未竟的理想——而他早已以一生的奮鬥,為那個理想奠下基礎。在那建築美學的鏡子裡,我們看見的不只是黃南淵的故事,而是台灣這塊土地,如何在無數奮鬥者的手中,成為一座「有靈魂的家園」。
.
這次他發表新書《建築美學的築夢者》,不只是一本談建築的書,而是一場談「人如何在時間中留下誠實印記」的哲學對話。新書發表會由《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主辦,現場聚集建築界、學界與文化圈重量級人士,氣氛如一場莊嚴的祝禱 — 為一個將美學視為生命責任的時代精神獻禮。今日出席貴賓如下:行政院前秘書長劉玉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前處長張桂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前技正王雪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首任所長張世典、內政部營建署前技監蕭家興、內政部營建署前處長林青、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劉文菁、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劉文著、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廖建順、內政部前司長王銘正、前教育部長黃昆輝、建築學界資深人士黃昌輝、將捷集團總裁林長勳、將捷集團董事長林嵩烈、將捷集團副董事長林梅婷、皇長建設機構都更部副總裁王鐵成、富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特別助理吳幸珍、衍生國際景觀工程公司董事長周怡芬、宏國關係事業總經理韋美貞、大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文良、凱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冠園、宗陞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高金村、倍增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齡儀、柏美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美瑞、原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趙之彬、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高山青、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白省三、十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沈英標、李滄涵建築師、翁清源建築師、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木壽、建築師許美惠、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劉培森、副理事長龔書章、秘書長李憶雲及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還有許多舊識好友前來幫忙包括柏美國際曾美瑞、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劃處劉美菁與三地門鄉前鄉長謝榮祥、屏東縣議會議長辦公室秘書歸曉惠、蔣美花、歸麗卿等等。
.576572169 10163507989419621 5920803194886653644 n
黃南淵以「人生,就是無休止盡的奮鬥。」作為生命座右銘。那不是激昂的口號,而是一種平靜的自省。建築從來不是為了「造形」或「功能」,而是為了「證明人存在的尊嚴」。因為在台灣這片追逐速度與數字的土地上,他的建築作品–無論是公共空間還是教育場域–始終在問一個古老而誠懇的問題:建築,是否仍能讓人重新學會敬畏?作為曾任公共建築署署長的建築師,黃南淵的「成就」並非只在於一棟棟落成的建築,更在於他推動的制度改革與文化意識。他將公共建築從官僚工程轉化為「美學實踐」,讓「美」從不是附庸,而是社會品質的核心。從臺中國家歌劇院、嘉義美術館到各地的校園重建案,他始終強調:建築的第一要務,是教育人如何看見世界的秩序。
.
他習慣用一種極為理性的語氣,談極為感性的事。建築師最大的責任,不是設計房子,而是設計人與土地的關係。回顧黃南淵的職涯,他的每一段經歷都像是一次對「公共性」的辯證。從早年投身校園重建,到後來推動建築技術法規革新,他始終以一種冷靜的熱情守護建築的倫理。他認為建築師應該是社會良心的一部分,而非造價清單上的工匠。這樣的信念,讓他在制度中保有異端的清醒,也讓他在國際建築舞台上,代表台灣展現一種不張揚卻堅韌的文化力量。
.
「建築美學的實踐者」,其實是一部「台灣人如何理解美」的當代史。黃南淵以文字追溯自己在公共工程、教育與文化之間的軌跡–那是一場對抗時間與功利的長征。他以為,美學不是奢侈的修辭,而是社會秩序的根基。當我們談永續、談ESG、談地方創生時,他提醒:若沒有美學的倫理基礎,那些詞都只是空洞的流行語。黃南淵並非用「語言」感動人,而是用他對「空間」的信念。從建築到城市,他推動的不只是造景,而是一種「讓人重回人性尺度」的革命。當今日台灣的建築越來越趨於制式與短命,他卻從容地以書寫留下長久的回聲。他的建築語彙乾淨、節制、不追求炫技,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古老的謙卑:那是「建築為人服務」的倫理。他從署長到作者,從工程現場到文化講壇,他始終以奮鬥者的姿態,讓建築回到「人文」的中心。今日的新書發表,不只是一本書的誕生,更像是一種時代的自我提醒。當城市不再懂得慢下來欣賞建築的靈魂,當美被廉價的裝飾語取代,黃南淵的文字與思想,讓人重新理解:建築,是社會的鏡子;而建築師,是照亮我們文明良知的那束光。
.
這一場以《建築美學的築夢者》為名的新書發表會,從頭到尾彷彿是一場關於「理想」與「制度」之間的拔河。黃南淵署長站在台上,沒有華麗詞藻,語速緩慢卻堅定,像一位長期與現實搏鬥的思想者,用斷斷續續的話語,拼湊出台灣建築發展的真實輪廓。他表示:「台灣建築美學當然在進步,這是無疑的。」這句話聽似樂觀,卻蘊含著深層的自省。黃南淵清楚,台灣的建築環境雖在法制與技術上邁步前行,但背後仍潛藏著行政混亂與價值偏差。他舉例三地門的公共工程案 — 一個在制度夾縫中被忽視的地方建設 –正是建築專業如何在政治與行政的荒原中掙扎求生的縮影。他明白開始改革者常被體制誤解,而體制往往排斥真正的創新者。「國家發展的路上,產官學誰都缺一不可。」在他眼中,建築不是技術的累積,而是一種社會治理的修辭。當公共建築的核心不再只是造價與進度,而能回歸「為誰而建」的初衷,國家的文明程度,才真正被衡量。他談到校園重建、公共工程、地方美學輔導,談到那些不被理解的努力 — 那是他以建築師的身分,試圖讓制度長出「人文的骨架」。他說:「你要有信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就沒有誰能推翻你。」
.
在《建築美學的築夢者》出版之前,黃南淵便悄悄完成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行動——成立「台灣建築美學協會」。這並非一個典型的專業團體,而是他試圖以跨界方式,將台灣建築置入國際美學的對話框架中。協會的成立宗旨,不僅關於建築教育的推廣,更強調「以建築為語言,與世界對話」。他邀請日本的都市設計專家、歐洲永續城市顧問,以及東南亞文化資產學者共同參與論壇,推動「亞洲美學聯盟」的概念,企圖讓台灣的建築從地方創生、公共藝術到環境治理,都能對應全球的價值體系。在他的理念裡,建築的國際化並非模仿,而是「以文化自覺為基礎的對話」。他常說:「我們不需要輸出樣式,而要輸出思想。」這句話後來成為協會的核心信條。從都市更新到歷史保存,從校園重建到地方風貌,黃南淵主張台灣應以「美學治理」的方式參與國際議題,讓建築不只是空間工程,而是一種文明表述。他帶領團隊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韓國光州設計論壇與巴黎城市美學會議,讓「台灣建築美學」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列入國際論壇的議題清單。這種具遠見的文化外交,使建築不再是封閉的專業,而成為一種文化的語言、一種共享的價值。
.
在今日高山青建築師特別贈予黃南淵一件由藝術家梁慶富創作的金屬雕塑作品《飛鳥》。這件作品以金屬材質凝鍊自然意象,造型簡約而富力量感,鳥翼舒展、昂首欲飛,仿若在風中尋找新的高度,象徵突破、遠望與重生的勇氣。梁慶富以「金屬語言」書寫自然的精神,是當代雕塑界少數能在冷冽質材中注入生命律動的藝術家。他筆下的飛鳥,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一種靈魂的象徵,那種掙脫重力、挑戰極限、面向未來的意志。作品表面經拋光處理,隨光線流轉而閃爍,彷彿建築立面在日光下呼吸的節奏。因為在他眼中,黃南淵不只是建築師,更是美學信仰的實踐者,一位懂得以遠見與倫理,為台灣建築找出新高度的思想者。「署長的遠見,不在於宏偉的藍圖,而在於讓每一座建築回到人與世界的對話。」那一刻,《飛鳥》不再只是雕塑,而成為一種精神的具象化 ,象徵著黃南淵長年推動建築公共性、美學教育與國際連結的志業。這座《飛鳥》,將成為黃南淵「建築人生」的另一個注腳:它銜接了藝術與建築、美學與實踐,也預示著台灣建築界即將展開的新航線。當鳥翼在空氣中展開的那一瞬間,彷彿也讓人看見,一個時代在精神上起飛 — 朝向更高的境界,朝向那個「以美學為根、以遠見為翼」的理想地平線。當它在燈光下閃爍,彷彿呼應著黃南淵方才那句話:「人生,就是無休止盡的奮鬥。」那雙昂首欲飛的金屬羽翼,正象徵台灣建築從島嶼走向世界的姿態–既扎根於土地,又不畏高空的風。
.
《建築美學的築夢者》並非只是一本書,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建築從制度到文化的自覺,也映照出一位長者以生命書寫信念的痕跡。最後這場新書會的結尾,沒有高談闊論,只有一群年輕建築師排隊簽書的背影。有人輕聲說:「署長的堅持,讓我們知道美學不是奢侈,而是信仰。」那一刻,時間靜止。金屬的飛鳥不再是雕塑,而成了精神的象徵–象徵一個仍願意在混亂之中,守護理想、尋找秩序的建築國度。
.
側記:
.
黃南淵把「建築美學」說成一種國家修辭:不是雕飾的華麗,而是以土地記憶、制度設計與公民教育共同編織的長期承諾。他強調在地性勝於潮流,制度化的美學比個別名作更具社會力量;建築是教化場所,也是治理的鏡子。這種觀點有力量,因為它把美學從象牙塔放回行政程序,要求法律、獎勵與審查同步承擔美感責任,將此與當前台灣城市脈絡對照,可見既有的契機與矛盾。契機在於:危老、都更與防災議題催生大量重建需求,若能把美學納入容積、審查與補助機制,便有機會把短視投資轉為長期公共資產;永續與智慧城市的政策匯流,也提供把美學與環境治理結合的技術路徑。矛盾則是市場與政治節奏 — 開發者追逐回收速度,政府面對選舉與成本壓力,往往以速度換取顯性效益,導致建築成為消耗品而非文化延續。黃南淵的命題是真理性的倡議,卻需要政策設計的「手術刀」:把美學指標化、把審議透明化、把社區參與常態化,並以稅制或獎勵扭轉短期利益取向。若無此,理想只會成為美麗的口號。最終的對決,不在美學本身,而在於台灣能否把審美視為國家長期競爭力的一部分 — 那是一場關於速度與深度、利益與文化的選擇題。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