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如想象一個場景:週五的深夜,此時的空間湧動着不停干燥的背響,你站在熱鬧的舞浴中,身旁是來自各地的陌生人,但在這個天地中,所有人都可以獨自表達並互相契合。音樂擺動心跳,時間也不再重要,這正是「25hrs LOVE」的核心精神。為什麼是「25hrs LOVE」?因為時尚不應該僅僅是 25 分鐘的 Runway,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態度,是每一個在社會中不斷拼搏、尋找自我、找求磨擦與伸展的人所需要的支持與空間。從今年二月在柏林時尚週演出到三月「不在臺北時裝週」的契合,這場秀從來不是單純的時尚演出,而是一場極限文化的探索與社會運動。AW25「Sanctuary – Safe Place」系列,採用皮革、PVC、潛水衣材質以及彈性紡織,結合異材質拼接與極端割裂,新解裁。在這個 Safe Place 裏,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如何呈現自己,而不被標籤或審視。
近年來,許多品牌開始採用 AI 進行輔助設計。例如 Prada 與 Google 合作推出智慧鏡片,Gucci 開發 AI 驅動的虛擬試衣間,Balenciaga 則直接使用 AI 創造出一整季的虛擬時裝系列。然而,這些技術的出現,是否真的提升了時尚的靈魂,還是僅僅滿足了消費社會對「更快、更新」的無盡需求?科技與時尚的交會點,並非只有冰冷的運算。在藝術史上,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伴隨著創意的迸發。攝影的發明並未取代繪畫,而是催生了印象派的誕生;電影的發展沒有摧毀戲劇,反而促成了新的表演形式。那麼,AI 是否能夠像這些歷史中的科技革命一樣,成為時尚界的催化劑,而非掘墓人?答案,仍掌握在人類手中。當技術快速發展,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並非「AI 會否取代設計師」,而是「我們將如何運用 AI?」時尚設計的核心從來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那些能夠理解時代脈動,並以科技為畫筆重新定義美學的創作者,才是真正的未來掌舵者。或許,時尚界應該停下來,重新審視 AI 的角色。它不該是主宰者,而應該是助力者。在這場人機共存的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是取代,而是協作。AI 可以提供無限的靈感來源,但最終的選擇,依然來自人類那顆跳動的心。時尚的未來,不在 AI,也不在傳統,而在我們如何選擇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場 #DAMUR 所帶來的《25hrs LOVE》,不是一場傳統時裝秀,而是一場顛覆性的文化運動,一場挑戰台灣時尚界現有框架的社會實驗。它的出現,意味著時尚不再只是關於服裝,而是一場深刻的身體與思想革命。這不僅是 25 分鐘的 Runway,而是一場貫穿 25 小時的社會對話 — 關於愛、慾望、自我表達,以及對時尚產業規則的挑戰。這是一場時尚的叛亂,一場不畏懼主流審美審查的顛覆行動。當臺北時裝週仍在依賴傳統銷售模式與明星效應時,#DAMUR 選擇突破邊界,與亞洲最大成人直播平台 SWAG LIVE 及 LGBTQA+ 社群平台 Hornet Taiwan 攜手,透過服裝、音樂、身體的語言,挑戰社會對慾望、裸露與自由的定義。這是一場「讓時尚回歸社會意識」的行動,因為時尚不該是單一視覺審美,而是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