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0514 160738271 copy

「王者再臨-舒茲(Schütz)長笛演奏會」舒茲重塑《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劇之美「維也納的風,吹進台北的夜」

「王者再臨-舒茲(Schütz)長笛演奏會」舒茲重塑《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劇之美「維也納的風,吹進台北的夜」

gridart 20250514 160738271 copy 2998x2249

gridart 20250514 160738271 copy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在這個什麼都快、什麼都短的時代,能坐下來靜靜聽一場長笛演奏會,是奢侈的,也是極美的。尤其是當吹奏長笛的人,來自維也納愛樂,且不是泛泛之輩,而是他們的首席,卡爾-海因茨‧舒茲(Karl-Heinz Schütz)。這名字,像極了19世紀書房裡的一把銀雕雪茄刀。內斂、光澤、鋒利。他的音樂正是如此,不刺耳,卻能切開你心裡最柔軟的地方。舒茲出生於茵斯布魯克,一個像莫札特也會想在那裡度假的地方。他在那裡學會了呼吸,不只呼吸空氣,也呼吸音樂。他的呼吸,後來變成了長笛的聲音。吹長笛其實像是在和氣流談判,有時是哲學,有時是拳擊。笛聲流淌,滑過你的耳膜,如一封在鋼琴與沉默之間流動的情書。他在1998年拿下尼爾森國際長笛大賽首獎,1999年又抱走克拉科夫首獎,就像某些人高中參加科展就拿下全國冠軍,然後直接登上NASA。他成了維也納愛樂的首席,也成了「世界上最難預約的大師班講師之一」。舒茲此次來台,曲目設計精準得像香奈兒的剪裁。一刀未剪的古典,一針不多的當代,整場演出,是從巴哈到布列茲的一場「時代環遊」。上半場,開場就是巴哈。對,就是在車上聽的那種德式沉靜,但舒茲吹起來,像是穿西裝跳探戈,優雅裡藏著挑逗。然後是布列茲的當代作品。這位二十世紀音樂界的暴風男孩,不只當過指揮、寫過理論、怒吼過音樂學院,還是長笛界的折磨王。他的樂譜密到像東京地鐵圖。舒茲竟不只敢吹,還敢演。彷彿在說:「來吧,當代音樂,咱倆單挑。」但重頭戲,藏在下半場。《羅密歐與茱麗葉》,不是莎翁那齣,是普羅高菲夫寫的,還有舒茲演奏長笛版的。

gridart 20250514 161032087 copy

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原本是芭蕾舞劇,但舒茲偏不走別人鋪好的路。他說市面上那些改編版本都不對,不是結尾軟了、就是劇情亂了。所以他自己動手改,把小提琴、中提琴、鋼琴三人份的配器,變成了他與鋼琴的雙人對話。他堅持原劇情順序,讓茱麗葉死在哪裡,她就得死在哪裡。情節不灑狗血,音符才有重量。鋼琴夥伴是法國鋼琴家馬里卡,一位舒茲欽點的合作夥伴。他們曾在巴黎共演,默契之深,可用一個眼神換來一段轉調。他們詮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不是哭哭啼啼,而是音符中的刀光劍影與纏綿悱惻。當鋼琴敲出死亡的節奏,長笛吹出的,不是風,而是魂魄。如果你這輩子只聽一場長笛音樂會,這場會是你想記得的。真正的演奏,是與觀眾的心跳同步。不是炫技,也不是表演,而是「我在台上吹,你在座位上聽,然後我們一起在音樂裡短暫失重」。這場音樂會,不只是王者再臨,更像是風的悄悄話,吹給這座城市,吹進你耳中那個還沒長繭的夢。

gridart 20250514 161157669 copy
長笛:卡爾-海因茨.舒茲 Karl-Heinz Schütz
鋼琴:長崎麻里香 Marika Nagasaki

演出曲目:
巴赫:管風琴三重奏鳴曲 BWV525
Bach: Trio Sonata for Organ, BWV525
約翰·尼坡姆克.胡梅爾D大調長笛奏鳴曲,作品50
Johann Nepomuk Hummel: Flute Sonata in D Major, Op. 50
安德烈.若利維:《里諾之歌》
Andre Jolivet: chant de Linos
Intermission
皮埃爾.布列茲:《長笛與鋼琴小奏鳴曲》
Pierre Boulez: Sonatine for Flute and Piano
台北首演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為長笛與鋼琴編排的版本

時間 :5.16(五)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