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從銅蝕技法到社會關懷,從民間信仰到異地風情,一位藝術家以版畫鐫刻下台灣社會的深邃紋理。國立歷史博物館自即日起至9月28日舉辦「刻畫人生:陳國展版畫特展」,精選典藏40件作品,完整呈現陳國展在台灣戰後版畫史上的獨特位置與文化厚度。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的回望,更是一趟穿越土地記憶與人文意識的深層旅程。文化部長李遠出席開幕式時,指出史博館自4月起陸續推出四位藝術家個展,從李再鈐、李奇茂、鍾桂英到本檔陳國展,皆代表台灣不同世代藝術創作的精華。他感性地回憶,童年記憶裡常出現在家中的陳庭詩,總稱陳國展是「很特別的人」。從屏東鄉間貧瘠土地中成長,陳國展卻能以幽默筆法面對生命中的苦澀。他的創作逐漸從華夏文化轉向台灣土地,凝視社會現實,並以藝術實踐社會參與。李遠直言:「看見他的作品,好像就能想像一個藝術家歷經變動的社會,我很幸運在這時候與他相遇。」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這場展覽是「大家的歷史・歷史的大家」系列最終章,承接館藏百餘件陳國展版畫,從中精選四十件佳作,涵蓋其從青銅抽象語彙、民俗視覺符號、社會洞察到域外所見的各階段創作歷程,勾勒出一條既堅毅又溫潤的藝術軌跡。
陳國展的藝術語彙植根於土地,他的作品從廟宇圖像、童年記憶、都市變遷到社會議題,始終以版畫為媒介,映照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與詩意。他不僅是創作者,更是教育者,退休後仍挾著版畫壓印機深入高屏偏鄉,為學童打開藝術視野。其遺孀李玉鳳回憶,丈夫在金竹國小推動版畫教育,讓一所面臨併校的偏鄉小學轉型為特色學校。他將藝術化作地方認同的種子,使孩子從學習中重拾自信,這段經歷成為他生命中最深的滿足。策展人黃冬富指出,陳國展是台灣少數能從南部走向全國藝壇的銅版畫家,1980年代連續三年獲台灣省美展最高榮譽,成為永久免審查藝術家。他技法上擅長銅蝕刻與美柔汀,作品細膩深刻,尤以社會批判類型作品如《操縱》最具代表性,畫中兩隻手自布幕伸出牽動圓環,隱喻人在現代社會中所承受的壓力與牽制。
展覽依主題分為四區:「夔線流轉」展現其融合書法與圖騰的抽象之美;「鄉土映象」呈現對童年與民間文化的凝視;「社會洞察」揭露時代荒謬與人性糾葛;「域外風情」則記錄其遊歷異國的文化觀察與美學轉譯。作品《一個巴黎的故事》,如蒙太奇般交疊時空與空間,傳遞跨文化交會的詩意凝視。陳國展(1937–2024)一生深耕版畫領域,他的創作,不是冷冽的技法炫技,而是一場對土地、對人群、對時代的長期對話。如今,這些版畫再次現身史博館展牆,靜靜訴說著一位藝術家如何以刀刻、以墨拓,將台灣社會的滄桑與希望留存於紙上。這是一場屬於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當代台灣藝術精神最深刻的註腳。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