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從前,權力來自高樓層的總編辦公室,一杯雙倍濃縮咖啡、一記皺眉、一句「That’s all」,決定了誰能上封面、誰要滾出伸展台。如今?權力散落在每一支手機的滑動裡,穿什麼不靠Miranda說了算,而是靠演算法決定你會不會被看見。這不是時尚的蛻變,這是話語權的政變。從集中式的「神壇敕令」,變成去中心化的「數據信仰」。問題是:我們真的自由了嗎?還是只換了一位看不見的主宰?
.
你以為Miranda Priestly已經退隱山林,靜靜喝著拿鐵翻舊雜誌?醒醒吧。她現在正坐在某個攝影棚前,對著手機開直播,右手滑Reels,左手控報表,口袋裡揣著三份數據分析。時尚的權力重心早已從高樓林立的第五大道,悄悄搬進了演算法的後台。Prada的惡魔未曾退休,只是改行做了社群營運長。當《穿著Prada的惡魔2》釋出預告,觀眾懷著一種近乎宗教的情感回顧那句經典台詞:「That’s all.」那個讓整個時尚界顫抖的眉頭,如今成了社群平台上的懷舊貼文。Miranda雖仍氣場逼人,但她統御的不是時尚,而是點閱率。別誤會,這部電影從來不是權力翻轉的勵志劇,而是一紙來自內容產業末日邊緣的通知信——時尚,正式被演算法接管了。
.
Z世代不想再等總編一句「你值得」。他們有手機、有帳號、有濾鏡,就有舞台。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造神者。標籤能創造流行,穿搭影片比封面還快紅。內容從策展變成即時回應,誰先蹭誰先贏。看似民主,實則是另一種「去臉孔的集中制」:演算法決定誰能紅,數據決定內容長什麼樣。這場集中vs去中心,不是紙本vs數位的二元對決,而是背後兩種文化與權力邏輯的根本衝突。傳統集中化的問題,是門檻高、速度慢、權力封閉;數位去中心化的問題,是品質碎、價值稀、話語失焦。
.
昔日的總編輯們,是風格的神職人員,操弄著文化聖經的每一個句點。但今日,審美的指揮棒早已落入Reels剪輯師、濾鏡開發者與KOL的手機中。Miranda的沉默已不再神祕,因為她的話沒被推播;她的目光不再銳利,因為圖片不夠煽情。紙本雜誌曾有的權威,如今只剩Logo的殘值。你可以被辨識,卻無法再被信仰。品牌不再懷念封面故事,只在乎你能不能創造一場能打卡、能直播、能成交的活動。Met Gala因此被奉為經典樣本,線上導購、線下造神,時尚從此擺脫「文字工作」的宿命,擁抱「現場經濟」的神壇。
.
整個產業的轉骨策略.:1. 年度旗艦事件,成了內容與商業共舞的交叉點。2. Reels 短影音直導購,一鍵購買紅毯同款。3. 會員制與社群閉環,將「看秀」變成「搶購門票」。內容已不再是藝術創作,而是一場CPC競賽;總編輯也不再主宰選題,而是背負KPI的內容企劃經理。你做的不是封面,是行銷轉化;你寫的不是專訪,是貼文腳本。當數據成了唯一語言,時尚媒體不再靠美學說話,而要學會開發CRM、管理會員、監測LTV、上傳KOC名單。你過去可以拒絕大眾的品味,但現在若沒跟得上群眾的滑動習慣,你甚至連被取消的資格都沒有。
.
Miranda與年輕人之間,欠的不是距離,是「互譯」。Miranda不是不懂社群,而是她代表的「集中審美信仰」早已失勢。Z世代不是不尊重專業,而是他們找不到讓他們「參與」的空間。這場世代對抗,其實缺少的是:共創的語言橋梁。「對某些人來說,這正是一場美學的解放運動:來自秘魯的針織設計師、非裔LGBT時尚博主,終於能不經編輯之手,直達觀眾眼球。時尚從未如此自由,雖然喧囂,但至少不再是高牆內的審美內戰。」「That’s all」,如今成了一段背景音,偶爾被短影音致敬,更多時候,被演算法遺忘。她不再主宰穿什麼,而要苦思怎麼讓穿它的人轉發。時尚從來不是「美」,而是「影響力」的包裝。而這一輪洗牌裡,誰掌握了活動現場與數據後台,誰就重新奪回皇冠——不在頭上,在觸控螢幕裡。畢竟,今天的時尚不是你怎麼穿,而是你能否讓全世界,為了你的穿搭,點擊、轉發、結帳,然後再買一次。
.
未來不是兩難選擇,而是雙系統共生。懂時尚的總編,必須懂演算法;會說品味的人,也要學會轉換為點擊率。Miranda不再只是權威的化身,她是一座橋,連接過去的深度與現在的擴散,一個能既策展也成交的新神話創造者。在時尚與媒體的新宇宙中,誰能既能打造品味,也能轉換為數據;誰能既懂策展邏輯,也會Reels節奏,才是真正的新一代 Miranda。Anna Wintour的告別,宛如一場儀式化的政權交接,宣告了傳統紙媒時代的正式落幕。那位冷面女皇,揮別了《Vogue》的王座,彷彿一切將翻篇,卻沒想到,Miranda Priestly這個「惡魔」依然俯瞰著這片時尚疆土。她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那種權威與品味的象徵;是高牆,是守門人,更是這場華麗權力遊戲的最後防線。Met Gala的「邀請制」,像極了Miranda的審美考試:穿得對不對、懂不懂故事,比誰的Reels更火還重要。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遊戲,表面光鮮,背後卻是行銷矩陣的完美運作。品牌與媒體的結合,粉絲與買家的交易,一切都在這條紅毯上演。而數位浪潮浪打過來,KOL、網紅、短影音勢不可擋,人人都能成為「時尚製造者」。但演算法無情,流量冰冷,在這股狂風中,誰能真正擁有「門檻」與「深度」,就成了時尚世界的最後堡壘。
.
Miranda還在,只是掌握手機的人多了,但真正能定義風格的靈魂,還是懂得整合運用的稀有動物。(照片:翻攝網路)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