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1pp00

美國川普關稅現象 : 3.「美國優先,台灣小心。」– 當前鋒遇上川普式後仰跳投,台灣該怎麼不當球?「借力,是策略;使力,是主權;扭轉乾坤,是格局。」只怕沒有被需要的理由。

美國川普關稅現象 : 3.「美國優先,台灣小心。」-- 當前鋒遇上川普式後仰跳投,台灣該怎麼不當球?「借力,是策略;使力,是主權;扭轉乾坤,是格局。」只怕沒有被需要的理由。

a3 1pp00

a3 1pp00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這些年,「台灣太小?有人說只能跟著大國擺盪,像個被風吹來吹去的風箏。」,這句話幾乎成了外交場的口頭禪。聽多了,有點像婚姻裡說:「他太強勢了,所以我只能順著。」言語裡充滿無奈和委屈,卻沒有人說能怎麼改變。但台灣,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把國際局勢比作一場球賽,對手強壯如美國、飄忽如中國,台灣又像什麼?也許不是中鋒,甚至不是控球後衛,但前鋒這個角色,倒挺合適。不一定要高大威猛,但一定要快、夠靈活。畢竟,沒有人會注意場邊的啦啦隊,只有會得分的前鋒,才讓人無法忽略。 但「這不只是政治,是一場誰先笑到最後的生意。」台灣就算是小風箏也能轉彎,還能飄出自己的花樣。
.
川普一出場,全世界都知道這不是一場對稱的比賽。他不打戰略,只打交易;不講情誼,只講利益。「America First」,聽起來像是口號,但說白了就是一場牌桌上的警告:「你不讓我贏,我就翻桌。」我們也曾經以為,只要對等回敬,「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能玩贏這場局。但結果呢?有時我們還沒出招,就已經不小心把刀雙手奉上,讓對方砍自己一次再說。 「你以為你在跟強者講道理?對方只想翻桌。」
.
這不是對抗,而是錯位。「我們不怕川普變,我們怕自己不會變。」
.
要破解「川普式困局」,不是硬碰硬,而是格局與走位的設計。台灣的戰略從來不是要贏大國,而是要讓大國在彼此角力之間,無法繞開我們。就像台積電,它沒去對抗誰,卻讓每一個國家都搶著保護它。為什麼?因為它是這場科技冷戰裡的關鍵節點,不站誰邊,但誰也不能沒有它。
.
「借力」,是種判斷;「使力」,是種主體;「扭轉乾坤」,是種修行。這些年我們忙著問:美國會不會來救我們?中國會不會來打我們?但沒有人問:我們,有沒有讓世界必須選擇站在我們這邊的理由?世界不是慈善機構,國際不是教會。這裡沒有愛,只講需求。小國不怕弱,只怕沒用。如同愛情裡,怕的不是對方強勢,而是你再溫柔,也讓人提不起興趣依賴。「這不是一場比拳頭的比賽,而是一場比誰更會走位的博弈。」 沒人關心 Taiwan First,所以我們得讓自己成為 Everyone’s Need。 「台灣不是橄欖球員,我們是籃球前鋒,彈跳得快才是王道。」這才是真正的主權,真正的勝利。
a3 2p06
「超譯」美國川普策略的方法論:借勢、制衡、轉譯、重構。
以「超譯外交」取代「對等報復」。不要用憤怒回應憤怒,而要用主動框架引導雙邊語境,讓美國在台灣的話語場域,不再主導。例如:當美方要求台灣配合供應鏈時,台灣應主動提出「亞太半導體永續夥伴架構」倡議,轉守為攻。
打造「平行聯盟」,分散貿易風險。構築「次美國主義」戰略備援:與日本、韓國、澳洲、歐洲、中東新興市場建立分散式供應鏈與政治連結。推動台灣版《印太戰略對話》:讓「川普主義」不是唯一平台,讓美國知道若不穩定合作關係,台灣也能另闢蹊徑。這是所謂的「風險多角化外交」,讓美國明白:失去台灣,是它的損失。
推動「文化韌性外交」。如用台語、客語、原民語為語言外交工具,增強文化主體性。
因應川普善變式的不可預測,不是「反應」,而是「設局」。比川普更懂川普邏輯。設計媒體操作與外交風向策略,讓台灣不被迫追著反應,而能「提前鋪排」。舉例:當川普放話要對台加稅,台灣先由民間智庫拋出「加稅傷害美國供應鏈」的報告,再由官方引述,讓川普回頭受制於選票與企業壓力。用政治戲劇性戰術打敗戲劇性領導人。這不是表演,是精準話語投資。
.
借力使力,升級成「以變制變」四部曲:
1.從被動「借力」 → 主動「導力」不是等國際局勢變了才應對,而是先佈局話語與知識場,引導局勢演變時有我們在場。例:台灣的民主防線可以包裝成「亞太資訊自由堡壘」,讓其他民主國在地緣競逐中,不得不拉台灣入場。我們不能只成為局勢的觀眾,而要成為劇情的原作者之一。
2.從「觀察變化」 → 「策劃變化」:不是等國際局勢變了才應對,而是先佈局話語與知識場,引導局勢演變時有我們在場。例:台灣的民主防線可以包裝成「亞太資訊自由堡壘」,讓其他民主國在地緣競逐中,不得不拉台灣入場。我們不能只成為局勢的觀眾,而要成為劇情的原作者之一。
3.從「隨波逐流」 → 「設局借勢」:如同你說的,台灣太小無法定義潮流。但可以像巴勒斯坦問題、烏克蘭危機那樣,成為國際必須處理的戰略節點。我們能做的是:設計國際無法忽略台灣的場景。晶片外交、海底電纜 、文化思想自由、人道避難中繼站(對中國脫出人口)。借勢之術,在於設計「缺你不行」的依存場景,而非單靠身世悲情。
4.從「被用完即丟」 → 「打造不可替代性」:比如說:晶片不是只有「台積電」,而是整個「供應鏈+研發腦袋+防衛協定」。台語造勢數位東方文藝復興,若結合成數位語言多樣性資源,將讓台灣在 AI 時代成為「語言文化的矽谷」。不可替代性,不是資源多,而是設計得好。
.
台積電的確是「借力使力 → 以變制變」的絕佳實例,它不只是科技奇蹟,更是地緣政治槓桿的化身。
這正是最高明的借力使力:讓大國們自己變成台灣的保險公司。
1. 技術領先但不霸權–台積電不發明晶片架構(不像Intel、NVIDIA),但它將製程做到世界最極致,成為全球最強代工廠。它從不掠奪技術話語權,而是穩穩地成為大廠們的「後方生命線」。戰略角色定位:當不了前台的演員,就當後台的電源總機。
2. 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蘋果、高通、NVIDIA、AMD、Google 全部靠它吃飯。它不是只做生意,而是讓所有人都不敢讓它出事——一旦出事,是整個 AI、5G、軍工、車用電子都癱瘓。戰略結構設計:不是「擁有很多」,而是「誰都離不開你」。
3. 台積電不是「護國神山」,而是「全球共業」–美國拉去亞利桑那、日本拉去熊本、歐洲也想分一杯羹,看似是去風險化,其實讓全球都綁進來。風險轉為共擔,威脅變成籌碼。
.
如果台灣能用類似邏輯去打造語言、文化、數位安全、永續治理等「新型態的護國神山」,那麼:我們不只是半導體的中樞,也是華語世界語言資源的中繼站、自由媒體的避風港、AI語言訓練的模組主機。
.
這才是真正的「台灣價值」,不是喊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
如果說台積電是我們在科技領域對世界的貢獻,那麼下一步,我們要打造的,是文化與語言層面的台積電。一個以自由、多元、創新為核心的東方文藝復興中心,必須從語言的解放開始。而「台語 Google 翻譯」的數位轉譯計畫,正是一切的起點。這不只是語言科技的升級,更是一場文化主體性的重建工程。當台語不再是被保存的「弱語言」,而是能被運算、被輸出、被訓練的數位資料,台灣就不再只是多語社會的被動保留區,而是語言民主化的策源地,是全球小語言社群的典範與出口基地。「讓台語可以被訓練、被運算、被出口,就是台灣的數位文化戰略。」
.
當世界終於回過頭來,不再問「誰最大聲」,而是問:「誰最不能失去」,那個答案,也許不是誰站在舞台中央,而是誰在所有線路之間,靜靜維繫著彼此的節奏與平衡。所以我們問的,不該只是:「世界會不會保護我們?」而應該開始問:「如果沒有我們,世界還能運轉嗎?」真正的主權,不是擁有最多選項,而是當風起時,沒人能決定你的去向,除了你自己。要讓世界保護你,第一件事是:設計出讓他們也需要你的局。不是喊出「Taiwan First」,而是設計出一個讓世界在「America First」、「China Dream」之間,唯有台灣,是他們彼此牽制、共同維繫的關鍵地帶。這才是台灣的真正位置。 台灣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可以是世界對話開始的地方。
.
「台灣不是棋盤上的小卒,而是那塊卡住棋盤、讓整桌棋翻不了身的定海神針。成為世界不能沒有的理由,才是小國的大智慧。」小國的智慧,就是成為世界各國不能沒有的理由。.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