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ws 1754965620

碳市場不能沒有原住民的聲音:從碳權 正義談起

碳市場不能沒有原住民的聲音:從碳權 正義談起

pinnews 1754965620

文/高潞以用(前立法委員、能源轉型政策推動者)

在全球追求 2050 淨零碳排的浪潮中,碳市場成為各國減碳的重要工具——無論是 REDD+(減少毀林與森林劣化排放)、自然碳匯,還是自願減量市場。然而,當這些制度與土地權益交織,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常被納入碳交易體系,卻鮮少能在設計、決策與分配中真正發聲。這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人權與氣候正義的交集:沒有原住民族正義,就沒有真正的氣候正義。

pinnews 1754965615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常被納入碳交易體系,卻鮮少能在設計、高潞以用表示,決策與分配中真正發聲。這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人權與氣候正義的交集:沒有原住民族正義,就沒有真正的氣候正義。圖/翻攝自高潞以用臉書

在國際氣候談判中,COP26(2021,格拉斯哥)是近年的重要轉折點。當時的成果文件(Glasgow Leaders’ Declaration on Forest and Land Use)不僅重申《巴黎協定》的人權條款,更明確指出氣候行動必須重視原住民族與當地社群的土地權利、知識體系與自主參與。這項精神延續至後續會議:COP28(2023,杜拜)
透過「原住民族對話」及多場邊會,將原民傳統知識納入氣候解方討論,強調土地與文化不可分割;COP29(2024,巴庫)則通過 Baku Workplan,制度化「在地社區與原住民族平台(LCIPP)」的行動計畫,提升原住民族在氣候治理架構中的席次與能見度。從格拉斯哥到巴庫,國際氣候談判一再重申:若忽視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與知識體系,全球氣候行動將失去最堅實的社會與生態基礎。

然而,這些國際承諾在各國落地實踐上仍存在巨大落差。亞馬遜雨林中,有專案以森林保護之名長期限制原民土地使用,被批評為「綠色殖民」;反觀加拿大 BC 省的 Great Bear Rainforest 模式,透過大氣利益共享協議讓第一民族掌握森林管理權與 80–90% 碳權收益,紐西蘭的碳租模式則保留地主土地自主權,並以出租碳權獲取穩定收入。這些案例顯示,碳市場能否成為機會而非剝奪,關鍵在於權益歸屬清楚、契約對等、並有原權組織或政府監督。

台灣雖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承認公正轉型納入原住民族、共同推動傳統領域自然碳匯、融入原民為本的氣候調適政策,但在實務上仍有三大缺口:碳權歸屬不明、核心決策缺乏原民代表、契約監理不足。若要避免碳市場成為新一輪的資源掠奪,必須在制度設計中落實土地自主優先、公平收益共享、契約可再協商、尊重原民生態智慧等原則,並在 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管理會 及 碳費費率審議會 中保留固定比例的原民席次,同時推動「保價收購+碳租」雙軌機制,建立原住民族氣候變遷合作條約與專屬基金,支持部落自主開發與經營碳匯專案。

pinnews 1754965620
台灣雖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承認公正轉型納入原住民族、共同推動傳統領域自然碳匯、融入原民為本的氣候調適政策,但在實務上仍有三大缺口。圖/取自行政院網站

碳市場不應只是企業達標的工具,而應是讓原住民族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中雙贏的平台。制度若能真正落實原民決策權與經濟權益,就能讓碳市場成為氣候正義的助力,而不是披著綠色外衣的掠奪。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