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2025 年新象以紀念蕭斯塔科維契逝世五十周年為核心策劃這場音樂會。發想源頭並非機構,而是鋼琴家吉爾特伯格(Boris Giltburg)本人的提議。吉爾特伯格自2013年奪下伊麗莎白大賽首獎後迅速受到台灣青睞,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率先邀請他登台,從此與台灣結下深厚音緣。他以深邃詮釋與精湛技巧征服樂迷,多次來台皆造成熱烈迴響,成為台灣古典樂壇的票房保證。本次已是他第六度訪台,持續為台灣與亞洲的音樂文化注入新能量。今天出席嘉賓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郭佩瑜、小號代理首席魏廷安、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指出,來自莫斯科的吉爾特伯格對俄國作曲家有異常細膩的理解,而他的珍貴錄音 – 將《鋼琴協奏曲第一號》與《第二號》同輯呈現 — 更奠定了他詮釋蕭氏的權威性。延續新象自 2023 年起的策展語彙,本場音樂會依然以「雙協奏曲」為主軸。《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原為鋼琴與小號的雙獨奏作品,團隊為此特別邀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代理小號首席魏廷安擔綱獨奏。
樊曼儂回望 1960 年代的台灣,語氣仍帶著時代的寒意。那是反共政治尚緊縮的年代,俄國作曲家的作品被納入審查體系,柴科夫斯基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尚有機會登台,但蕭斯塔科維契與普羅柯菲夫幾乎被完全禁演。隨著年代推移,普氏逐漸重返舞台,而蕭斯塔科維契的「解禁」則最晚。他不僅是作曲家,也是鋼琴家、電影配樂主力、歌劇與芭蕾音樂創作者。多面的身份,加上當時蘇聯對藝術的高壓氛圍,使他的作品難以跨境到達台灣,除非如羅斯托波維奇般以逃離換取自由。這些故事深深烙印在樊曼儂的青年時期記憶中。樊曼儂真正與蕭氏音樂「接觸」是在 1980 年代的新象樂團早期。當時蘇聯藝術家仍無法來台,她便率團赴日本參加蘇聯音樂藝術節。在那裡,她第一次遇見十四歲的紀新(Kissin)。那位瘦削如竹竿的少年,在舞台上以驚人的能量演奏《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尤其是與小號之間那種精準又瘋狂的對位,讓她深刻體會到蕭斯塔科維契筆下鋼琴與銅管的獨特對話。這段記憶,也成為她今年合作北市交、邀請魏廷安擔任獨奏的重要原因。她指出,北市交的木管與銅管近年進步有目共睹,而這首作品的靈魂 – 正是銅管的銳利與鋼琴的奔放。
.
新象這次音樂會讓蕭斯塔科維契重新「復活」,透過吉爾特伯格的詮釋,鋼琴協奏曲不再是政治寓言或歷史論述,而是作曲家最私密的生命呼吸。觀眾將在音樂中感受他如何在時代裡掙扎、幽默、忍耐與生存。演奏會不依時間排列,而是同時呈現蕭氏 19 歲時的青春衝撞與成熟歲月的複雜陰翳。由指揮布洛許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建構,一如鏡像折射 – 一邊是年少锐利、一邊是人生暮色。這場音樂會並非只為紀念,而是為城市提供一個「理解歷史」的方式。聽見的不是單純的音符,而是時代的脈搏。蕭斯塔科維契大膽運用鋼琴 × 小號 × 樂團的編制,使兩位獨奏者在舞台上形成近乎戲劇化的張力。鋼琴與小號之間明亮而尖銳的互動,彷彿一場瘋狂的雙人舞:明快與諷刺交錯、熟悉旋律被俄式憂鬱重新折射、戲劇與電影語彙在樂章間默默運作。最終樂章尤其充滿陰影與幽默,像是對世界的微笑,也像對權力的冷眼。鋼琴與小號的對位,不只是音樂上的互動,更是蕭斯塔科維契一貫的精神象徵:個體與集體、藝術與政治、表象與真實之間的辯證。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能跨越國界與世代,被一次次重新聽見。
.
魏廷安的音樂旅程始於童年。自國小加入秀山管樂團起,在連家鋐老師啟蒙下踏入銅管世界。其後,他先後跟隨陳群之、何君毅、鄭鎧與葉樹涵等多位老師,逐步奠定紮實技術與音樂語彙。高中時就讀國立新店高中音樂班,受教於張景民與鄧詩屏兩位指導,正式展開專業訓練。2011 年高中畢業後,他前往法國留學,就讀 Rueil-Malmaison 音樂院,師事世界級小號大師 Eric Aubier,取得高級班演奏文憑。2015 年,他考入巴黎第十大學主修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於 2018 年取得學士學位。同年再度跨入音樂高等殿堂 – 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CNSMD Lyon),師從小號獨奏巨擘 Thierry Caens、Romain Leleu,以及里昂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號 Christian Leger。他於 2020 年取得小號演奏碩士學位。自 2023 年起,魏廷安正式加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擔任小號助理首席,並將於 2025 年 8 月起接任小號代理首席。其紮實的歐陸訓練與寬廣人文視野,使他成為台灣銅管世代中備受期待的重要演奏者之一。
.
本場節目以四部作品編織蕭斯塔科維契生命橫軸上的光影:從政治儀式的外殼,到個人情感的縫隙,再到青春猛烈爆燃的聲響。
.
〈節日序曲〉(1954)
作曲家為官方慶典而作,銅管以輝煌亮度揭開序幕,熱鬧中卻潛伏著急促的呼吸——那是時代的高壓,也是藝術家對歡騰表象下真實情緒的壓抑。魏廷安領銜的銅管群,在此曲中將展現金屬音色最華麗也最諷刺的光芒。
.
《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隨後由吉爾特伯格領銜,以鋼琴 × 小號 × 弦樂的獨特編制推向舞台中心。這是蕭斯塔科維契最戲劇化的經典之一:自由與節制、幽默與隱喻、衝動與克制在音符間彼此追逐。鋼琴與小號的對話近乎一場狂想雙人舞,層層疊起的節奏與音色化為冷冽又絢爛的辯證戲劇。
.
《鋼琴協奏曲第二號》
氣氛突然轉明。此曲為紀念愛子畢業而作,旋律明朗而透明。然而在陽光般的主題之後,仍隱隱流露出時代滄桑的柔影。吉爾特伯格以細膩層次,使青春的光芒中帶著無聲回望——一位父親對世界的複雜情緒,悄悄織入音符。
.
《第一號交響曲》
壓軸則是十九歲的蕭斯塔科維契以驚人天份寫下的宣言。作品充滿稜角:滑稽、哀傷、暴烈、收斂彼此交錯,如同青春在邊界奔跑、跌撞、燃燒的軌跡。布洛許與 TSO 將領聽眾穿越這場近乎自我爆裂的旅程 – 那是青春最狂妄、也最脆弱的瞬間。
.
在蕭斯塔科維契的音符裡,我們聽見的不只是歷史,也是不願沉默的人性。那些在共產體制陰影下被壓抑的呼吸、被逼至牆角的幽默、被迫以旋律代替語言的嘆息 – 全都在管弦與鋼琴的對話間重新甦醒。然而,音樂始終指向另一種可能:自由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人性在壓力下仍能保持的清明;不是逃離牢籠,而是能在黑暗中仍舊辨識光的方向。在今日的民主社會,我們得以以公開、透明與合作的方式,共同討論文化、分享創造、面向世界。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提醒我們:自由得來不易,而民主的價值不止於制度本身,更在於彼此能以藝術、以理解、以共榮的方式,共同為未來發聲。
亞歷山大.布洛許(Alexandre Bloch)於2012年贏得倫敦交響—多納泰拉.弗利克指揮大賽首獎後崛起國際舞台,隨即與倫敦交響樂團建立長期合作。他以敏銳的音樂性、澎湃能量與舞台掌控力著稱,並在馬里斯.楊頌斯臨時缺席時成功代打荷蘭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備受讚譽。自2016至2024年擔任里爾國家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期間,布洛許推動樂團在藝術性與社群連結上全面升級,從全本馬勒、史特拉汶斯基到經典德法曲目皆有亮眼呈現,更積極邀請林德伯格、本杰明、埃斯凱奇等當代作曲家合作。除傳統曲目外,他亦涉足歌劇、跨界與2.0音樂會形式,成功吸引新世代觀眾,並帶領樂團獲提名2020年葛蘭美獎「年度最佳管弦樂團」。布洛許亦與齊默曼、艾馬爾、科帕欽斯卡雅、麥斯基等世界級獨奏家合作,展現其在國際樂壇的穩健地位與創新視野。.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自1969年成立以來,以半世紀的淬鍊打造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交響品牌。樂團長年與馬友友、羅斯托波維奇、凡格羅夫、譚盾等世界巨擘合作,並在殷巴爾擔任首席指揮與桂冠指揮期間,以馬勒全集等里程碑作品奠定國際聲望。TSO不僅在國內深耕歌劇與大型音樂季,也多次赴歐美與亞洲巡演,擔任臺北城市文化外交的重要象徵。樂團投入教育推廣,培育青年人才、深入社區,讓古典音樂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面向未來,TSO將以新館為基地,結合數位與創新,持續向世界傳遞屬於臺北的聲音。
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一生彷彿行走在刀鋒上。他自幼展現驚人的音樂天賦,21歲以《第一號交響曲》震撼歐洲,被視為蘇聯音樂界最耀眼的新星。然而,他的創作生涯始終與史達林時期的政治壓力緊密糾纏 — 每一部作品都像在審查制度的地雷陣中尋找出口。1936年,《姆岑斯克的麥克白夫人》遭《真理報》點名批判為「混亂而無序的音樂」,讓他一夕之間從明星跌入深淵。此後,他寫下的每一個音符,都必須在「服從」與「誠實」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戰後的《第十號交響曲》被視為他對史達林時代的隱性控訴,而《第十五號交響曲》則像是他對生命最安靜、最複雜的回望 — 荒誕、影射、幽默與悲憤共存。
.
在威權體制下,蕭斯塔科維契以音樂保留人性的縫隙。
他不能明說,但他能寫;
不能反抗,
但他能在旋律裡留下暗號。
那些被拉長的弦、突然的銅管嘶吼、稍縱即逝的諧謔動機 — 都是他向世界投出的無聲訊號,提醒後人:藝術在極權的壓迫下不會死亡,只會變得更加堅韌。他的生命起伏,是一部關於恐懼、才華、命運與自由的長篇小說;他的作品,則是20世紀最深刻的歷史見證。ૢ
.
願那些被迫壓抑的旋律,
在我們的時代,
能以更坦蕩、更明亮的方式持續響起。
.
ps: 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與中國古典傳說中的姜子牙精神,有著驚人的共鳴。表面上,他的作品充滿幽默、滑稽與光鮮的旋律,像是姜子牙在朝堂上應對權力的機智與策略;而內裡,卻暗藏對威權的無奈與對自由的渴望。在蘇聯高度管控的政治環境下,蕭氏無法直言表達個人意志,他的每一次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承載著隱晦的抗議與深沉的情感,猶如姜子牙以智慧和策略操縱局勢、暗中影響朝政。蕭氏的幽默與諷刺,不只是音樂手法,更是生存智慧的投射,是對壓抑體制下個體創造自由空間的表現。他讓聽者在表面歡愉中感受到內在張力,正如姜子牙看似順從卻在暗中布局,都是在威權的牢籠中,以智慧和藝術尋找自主的可能。這種「願者上鉤」的美學,使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不只是旋律的堆疊,而是一種歷史見證、智慧抗爭以及時代精神的化身。
.
力晶2025藝文饗宴-吉爾特伯格的蕭斯塔科維契鋼琴雙協奏曲之夜
𝑃𝑜𝑤𝑒𝑟𝑐ℎ𝑖𝑝 2025 𝐶𝑙𝑎𝑠𝑠𝑖𝑐 𝑆𝑒𝑟𝑖𝑒𝑠: 𝑆ℎ𝑜𝑠𝑡𝑎𝑘𝑜𝑣𝑖𝑐ℎ’𝑠 𝐷𝑜𝑢𝑏𝑙𝑒 𝑉𝑖𝑠𝑖𝑜𝑛
12/26(五)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https://pse.is/7rd7e4
鋼琴|鮑里斯.吉爾特伯格 Boris Giltburg
指揮|亞歷山大.布洛許 Alexandre Bloch
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曲目
蕭斯塔科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節日序曲》A大調,作品96
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5
F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02
F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10
.
力晶美學藝堂 | 演前導聆
講題 孫悟空與五指山:絕世天才的變與不變
主講 焦元溥 博士
時間 2025年12月26日(五) 18:30-19:15
地點 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