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哥的媽
在接連發生幼保師餵毒、狼師性侵、惡師霸凌的教育環境下,從華人不挑食文化中反思身為父母我們能做什麼?少做了什麼?
每個父母都在躲看不見的病毒,沒想到毒手就在我們花了大把銀子還以為安全的地方!在最近無限打擊的新聞事件中,其中幼保師餵毒事件令我S心大怒!「巴比妥」號稱紅中是一種迷幻藥,是管制藥品的三級毒品,過量會致死也,而且是餵食2-5歲的寶貝,對小孩的中樞神經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S哥才剛轉學沒多久,就是因為午休的事情,因為沒閉眼,就每周被狂罰寫長達一年多造成身心狀況!沒想到竟然還有餵毒這招!而且到底已經為期多久了?就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好奇心十足所以蹦蹦跳跳不一定想睡午覺,到底有多少幼稚園都在用此招?一群壞掉大人的共犯結構,令人毛骨悚然。本篇想要討論的是:事前如何防範?在學期間如何發現孩子狀況?不幸事發之後,如何維護自己權益?
一定要挑食!華人的不挑食文化,反而害了孩子?
我們能採取事前的防範,還是大概有三個面向:
- 不用懼怕權威-老師。
- 身體自主權。
- 了解自己吃進去的食物。
幼兒對老師都是無條件信任,在他們眼中老師不可能是壞人,但是從進幼稚園開始,我就和S哥不斷說明,不用怕老師,如果有任何人說「不要和媽媽說…」,那就一定要和媽媽說。尊重但不用懼怕權威,平日訓練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及邏輯判斷也很重要。
另外,就是「身體自主權」的實施,從BABY時期,我要Kiss他時我就會和他先說:「媽媽可以親你嗎?」每個人擁有自己身體的主權,身體是自己的,別人沒有權利強制他,包括了敏感器官的碰觸,如果老師、醫生要碰或檢查時,都會先問過媽咪,媽咪有告訴你才可以讓人家碰。
一直到這三年疫情爆發,更是多了許多衝突學習,有一次體育課他沒戴口罩,那時規定是已經戶外不用戴口罩的情況下,一個同學開頭要求S哥要戴口罩,然後一群同學就起閧不斷的呦喝著「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並且圍住S哥,其中一個同學竟然動手打了S哥胸口重重一擊!那時是學期末最後一天,我接到孩子時開始連絡老師要了解此事,老師並沒有十分積極,並且在連絡該名動手同學後,不但沒有確認具體是因口罩的事情動手,還回我,S哥是不是在和對方玩?人家說S哥也有動手。我和我的好友鄭瑞崙律師討論後,提出對方違法的法條,老師才把對方媽媽連絡給我處理。
再來,華人有一個所謂的惜食美德,教孩子「不要挑食」,但是這個邏輯在5歲S哥的思考是有漏洞的:
S哥:「媽媽,大人說的不要挑食其實不對,一定要挑食。」
S哥的媽:「?」
S哥:「草苺有農藥不能吃,會中毒;如果壞人給你吃東西,你不挑食就會中毒。」
我從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十分重視食物成份以及陌生人給食的行為。大部份孩子可能進便利超商就會想買點東西,媽媽們以為對孩子好會買的東西,我會帶S哥看後面小小的字的成份表,他會看的第一個字就是“糖”,一瓶小小養X就有13.6g糖,而且是來自砂糖、果糖(不好的糖)。但文化,一定要挑食!
再來,我們每年都拒參加西洋鬼節Halloween,「不給糖就搗蛋」的宣導,本身和教養衝突外,拿陌生人的糖吃這件事,也是教養禁忌,當然在幼稚園的餵安眠藥事件,因為老師本身不是陌生人,所以就需要透過平日的警覺及參與深度來隨時掌握狀況。
你要當恐龍家長?還是當小綿羊家長?
平日的警覺及參與深度,如何做呢?舉例來說,我是會針對發回來午餐菜單去看且提出問題,平時下課我養成和孩子聊天的習慣,一聽到有詭異之處,我是屬於有問題必問的溝通型家長。對於孩子的身心狀況呈現出來的感受,也會試著去理解背後可能的原因,並且和老師討論以及提出我孩子適合的調整需求。
的確,我這種家長在台灣社會或華人社會,可能被視為「恐龍家長?」有別的媽媽就提醒過我,這樣會被老師貼標籤變黑,然後孩子在班上會被對付…等等,這種「怕老師」、「老師說了算」「老師說的就是對的」其實根深蒂固存在於華人思維內,不可否認,一開始的我也是有這點思維的影子,甚至老師說孩子的狀況,還會跟著老師加碼罵孩子。
但後來我才發現,老師說的不一定是對的,老師做的很多小動作是屬於告不了但遊走在法律邊緣,甚至老師在校做一套,和家長說一套的大有人在。我也是一路學習過來的,一開始S哥曾唸某所全美幼兒園,老師會把不乖的小朋友帶去黑黑教室,用電子捕蚊拍的聲音嚇唬小孩且打屁股,但也是轉學後我才知道,我本來還一度懷疑,也一度很自責,為什麼在學期間沒有早點警覺及發現。
後來就養成每天必聊,什麼都聊,聊到像我每天在追劇一樣的深度,所以在S哥一年級及二年級時,有不當管教等的事件發生時,立馬採取溝通以及行動,我們做父母的其實要求不多,就是希望孩子開心交友,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我也會很明確的讓老師知道,如果有狀況,我不是被忽悠或是就算了的家長。
家長群力量大,不要再情理法了!
因為疫情,其實同學間的父母幾乎都沒有什麼交流互動,更不用說如果事情發生後會互挺了,如果是你的孩子發生事情,很有可能其它的家長不想涉入,因為不想被老師貼標籤!所以平常深度的找頻率對的父母課後一起出來玩,並且和行政單位多互動,從校長、教務學務處的窗口,以及如果事情發生時,縝密的搜集証據,並找相關的律師朋友們討論可能可以切入的法律角度,直接從法下手,不要再情理法了!自己要硬起來替孩子撐出空間來,有時侯不怕破局也不失是一個好策略,畢竟現在少子化,是學校缺學生,怎麼樣都可以找到學校!和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平常也要隨時有看別的學校的備胎準備,以及跨校的父母圈層交流,不要想說已經安心了就交給這個學校就好了,讓自己孩子永遠有個選擇權。
#S哥語錄 #小小國際人 #S哥的媽
Facebook/搜尋 S.MOM.MA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