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當野生動物不再只是出現在課本、博物館或國家公園,而是出現在操場邊、校門口甚至學生活動中心的樹上,這就不是一部單純的紀錄片,而是一次重新定義「校園」的社會觀察。由三立新聞部製作、歷時兩年、耗費無數腳架與偽裝帳篷拍攝完成的《我的動物同學》,即將於5月11日起,連續三週於三立都會台及54新聞台播出,正式打開「都市叢林裡的綠色奇遇」。這部紀錄片有一個極其浪漫又實際的起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出的全球行動目標,呼籲各城市建立更多綠帶、野生動物廊道。而在水泥森林裡,校園——這些被忽視的綠色方舟——竟意外成為最有潛力的棲息地與生命舞台。於是,製作團隊與保育界、教育界、學術界三方聯手,把鏡頭對準一座座學校,拍下了我們從未好好認識的「動物同學」。從台灣大學的斑鳩到銘傳國小的穿山甲,從西松高中的草鴞到達觀國中的石虎與黃喉貂,這些名字過去出現在考卷上,如今躍入鏡頭。你可以說這是一部生態紀錄片,但它更像一堂環境教育的活教材——不靠投影片、不靠名詞解釋,而靠一張張來自第一現場的畫面與一顆顆被震撼的童心。
三立集團總經理高明慧說,她最難忘的一幕,就是穿山甲媽媽接受超音波檢查時,全場保育人員與獸醫師在聽到胎兒心跳時的激動與落淚。「那心跳聲,是我今年聽過最動人的節奏。」她說。這場5月7日的首映會雖不是紅毯星光,但卻充滿真正重量級的嘉賓:農業部、文化部、衛福部三部會高層同台出席;十所中小學師生現身觀影;各大保育團體、親子作家與教育倡議者全員到場;連國際鳥類專家Tim Laman都透過影片獻上肯定,這不是生態的獨白,而是全民參與的合唱。主持人白心儀,近年以生態紀錄片《無界之地》與《荒野協奏曲》橫掃國際影展,她這次卻選擇把鏡頭轉向最日常的校園。她笑稱自己是「全台最常參與動物野放的媒體人」,甚至被保育團體封為「最佳放鳥人」,但她說:「這次的主角,不是我,不是動物,而是學生。」是的,這是一部從學生視角出發的作品。孩子們的驚嘆聲、問題、觀察與共鳴,全都真實被記錄。他們不是被動聆聽的觀眾,而是主動發現的觀察者,是與自然共學的夥伴。
攝影團隊蹲點拍攝兩年,有人為了拍下食蟹獴,七天七夜待在偽裝帳裡只換來三秒鐘鏡頭;有人為了跟拍草鴞,在夜間校園裡靜靜潛伏,不讓任何光線驚動牠們的夜行軌跡。這些畫面,不只是影像紀錄,更是一場場與自然的共感與敬畏。《我的動物同學》共三集,每集都是一堂立體的、貼近生活的生態課。而三立慈善基金會更進一步推出「生態故事列車」計畫,由主播朱培滋領軍,與兩位主播媽咪高毓璘與陳姿利一同深入偏鄉校園播映與分享。這不只是播片而已,而是將「保育的種子」種進一顆顆小腦袋裡,未來會開成什麼樣的花,誰也說不準,但這就是希望。這部紀錄片沒有上帝視角,也不是精緻冷峻的知識傳遞,而是一次親密、熱切、貼地的生命凝視。從孩子的眼中看見動物,從動物的腳印尋找人類的未來。《我的動物同學》不是一部環保教條電影,它溫柔而堅定地提醒我們:教育不該只是人對人的教導,更該是人與自然的雙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