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在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科技成為地緣政治關鍵籌碼的今日,台灣半導體產業站上了歷史的浪頭。製片陳添順與蔣顯斌連手導演蕭菊貞,耗時五年拍攝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不僅是台灣第一部全面刻劃半導體產業發展史的紀錄片,更是場橫跨半世紀、集體意志與國家命運交織的深刻見證。從無到有,從無名島國到科技樞紐,這部作品不只是記錄產業成長的歷程,更用影像呈現了台灣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在半導體時代開疆闢土。導演自述,拍攝起心動念來自2019年參加科技前輩胡定華的追思會,聆聽在場工程師們分享當年「遠征美國取火」的奮鬥故事,讓她深感這段歷史不應被遺忘,這不僅是科技的傳承,更是國家意志的體現。1970年代的台灣,正面臨外交困境與經濟轉型的雙重壓力。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石油危機接連重擊,促使台灣思考未來發展方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做出一個被視為「賭注」的重大決定:主導積體電路技術的引進與自主發展。工研院電子所的成立,標誌著台灣正式踏上半導體之路。紀錄片中記錄的「19位赴美工程師」,正是這場國家級計畫的先鋒。他們承擔著未來產業命脈的重任,不只是學技術,更是為台灣開闢出一條脫離加工出口依賴、邁向高科技自主的道路。
《造山者》最動人之處,有人回憶當年如何在無人相信的情況下建廠、啟動實驗,有人記得在政策搖擺中努力留住人才。這些記憶彷彿低語般說明:「我們不是奇蹟,是血汗與時間的累積。」60年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如新生嬰兒,靠著提供廉價勞力吸引美資企業來台設廠。華泰、萬邦等國內企業在封裝測試階段初試啼聲,而交通大學設立的半導體實驗室,更是人才培育的重要起點。國家介入並由工研院統籌推動技術上游的自立。台灣選擇走一條不同於韓國「財團主導」的路,強調公共投資與技術轉移。這個策略在80年代由台積電創立而結實累累,開啟晶圓代工模式,最終成就全球獨步的半導體供應鏈核心地位。如果說半導體是場現代文明的革命,那麼《造山者》便是一座為這場革命立下的紀念碑。它不僅記錄台灣科技崛起的崎嶇軌跡,更是部從個人記憶出發,折射集體奮鬥的紀實詩篇。現場蒞臨貴賓有文化部長李遠、教育部次長葉丙成、藝術家林懷民、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前副董事長曾繁城、聯電前副董事長劉英達、漢民科技副董事長許金榮、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KK Box 創辦人王簡民夫婦、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張大成、金馬影后張艾嘉、製作人王偉忠、歌壇天后張清芳、金鐘獎音效師余政憲等等名人熱情支持。
楊傳苓與堂姐苗楊傳芳現身首映現場時,觀影時彷彿進入台灣半導體的歷史與記憶,產生奇妙的時空重逢。楊傳苓表示,「這是部值得年輕世代觀看的作品,不只是為了認識什麼是半導體,而是為了理解台灣為何能在風雨飄搖中,築起一座科技之山。」「我對《造山者》這部紀錄片,心中懷著極深的敬意與感動。它不只是部記錄台灣科技業如何翻山越嶺、從零開始的電影,更是部深深牽動人心的跨世代史詩,它紀錄的是場科技賽局背後,那群無名英雄的堅持與遠見。」值得一提的是,楊傳苓的五叔楊世緘,當年正是經濟部次長,他在片中點破了當年局勢的險峻,也透露出那個年代政策制定者的熱血積極。楊傳苓也提及對台積電的早期印象:「在我記憶中,台積電之所以能站穩第一步,兩位關鍵人物功不可沒,就是孫運璿與李國鼎先生。特別是李國鼎先生,他不只是在政策上扮演推動者的角色,更成立了基金會。」「我五叔楊世緘先生,正是這個基金會的首任負責人。他在基金會初創時期所做的推動與規劃,為日後的台灣科技政策奠定了許多寶貴基礎。現在,這項工作已由中磊科技的董事長王伯源先生接手,持續守護著這段歷史資料的真實與價值。」苗楊傳芳深感贊同,「這部片讓我們重新看見,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分奮鬥,都曾為今日的榮景播下種子;也提醒我們,不應將成功視為理所當然,更該深知未來之路依舊崎嶇。」看似是部科技紀錄片,實則是部充滿人文溫度的時代剖面。從美國退役科學家到台積電初代工程師,從政策幕後的智囊到每位受訪者的片段,都拼湊出一張名為「台灣」的科技地圖。
或許台灣的「這座山不是某個人一手建造,而是集體記憶堆疊的結果。」我們總愛將成功簡化為某個英雄的壯舉,但現實中真正的造山者,從來不止一人。《造山者》不止是部回顧式的作品,它像是面鏡子,也像張航圖。它提醒我們,今日所站之地,其實是無數昨日雙手所築。下一步該往哪走?那得看你是否有勇氣再披荊斬棘一次。科技永遠在更新,歷史卻值得慢慢細讀。尤其當你發現,那些宏大的轉捩點,原來都曾發生在你親人講過的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