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2025年10月,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再度化身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藝術角力場,128間來自六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廊齊聚,台灣72間本土畫廊一字排開,像是藝術界的年度大閱兵。這不僅是藝術品的交易會,更是台灣文化自信與國際認同的無聲展演。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不僅歷史悠久,更在2025年打出「當代藝術的文化多元與平權 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這張牌,試圖用多元包容的當代語彙,告訴世界:我們的藝術,和我們的社會一樣,是開放、前瞻且有溫度的。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不是只賣藝術品,是場「藝術的外交」。在這裡,藝術不只是畫框裡的畫作,而是台灣推向國際的文化貨幣。它匯聚的不只是藏家眼光,更有全球策展人、藝術評論家與媒體的聚焦,讓台灣的藝術家得以站上國際舞台,獲得曝光與認可。像2025年,德薩、貝浩登、漢雅軒等國際大牌畫廊都相繼來台,這些老牌與新銳齊聚,不僅證明了台北市場的成熟度,也加速了本土藝術與全球趨勢的對話。這種文化交流遠比一場藝術品交易複雜,它是知識的輸出,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輸出門戶。
博覽會的主題「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不是空洞標語。從原住民族藝術特區,到錄像藝術的科技焦點,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在展場設計與議題策展上,都在積極回應全球關注的性別、族群與邊緣身份議題。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給原住民藝術家平台展現文化生命力,這不只是包裝,更是文化政策與藝術生態的真實互動。公共藝術、城市記憶、跨區域收藏連結,無不映射出台北作為一座文化多元且有社會溫度的國際都市面貌。更有來自古根漢美術館、大館與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的領軍人物,聚首國際論壇,展開亞洲藝術未來的深度對話。這場論壇不只是專業交流,更是一場文化外交的智庫盛宴,讓台北在全球文化網絡中扮演更積極角色。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與藝術週合奏的,不只是買賣雙方的商業交響曲,更是台灣文化軟實力的城市交響。藝術,是台灣最美的文化名片。
而當今全球正處於碳轉型與ESG浪潮之中,藝術產業若仍停留在象牙塔與展覽場之間,將難以突圍。透過引導企業將購買藝術品納入 ESG 報告與碳稅抵減策略,藝術不僅成為企業資產,更成為永續治理的一環。對畫廊而言,這代表新財務模式的誕生;對企業而言,這則提供一種「碳中和之外的文化解法」,打造從CSR到ESG的全新文化入口。
「藝術不只是美學,更是碳中和時代的治理工具」畫廊作為以銷售為核心的商業體系,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前台北藝術週應發揮暖場導引的角色。台北的制度創新,能否引領亞洲文化金融?將「藝術 × 永續 × 治理」納入政策設計框架,並由文化部、經濟部、金管會共同合作建立藝術碳足跡標準與ESG認證機制,台灣將成為亞洲首個提出「藝術投資等同治理行動」的城市。
以經濟來看藝術投資市場學,就是最好的國際論壇的規劃方向,這跨越藝術領域,並可將藝術商業活化成顯學,如ESG 便是最佳導入點,企業購買具ESG認證的藝術品,納入碳稅抵減機制,不僅可為畫廊業開拓新財務來源,也可為企業提供「碳中和之外的文化解法」,是文化治理與永續策略的絕佳交會點。台北藝術週若要與 Art Basel、Frieze Week、Seoul Art Week 區隔,最具突破性的方式,是成為全球第一個以「文化碳減」為主題的藝術週。台北可以率先提出「藝術品碳足跡認證制度」,引導企業將藝術品納入ESG報告與碳稅策略,推出藝術週論壇主軸《Art as Policy》,讓台灣成為藝術與永續經濟對話的東亞樞紐。這些來和國際交流,特別是歐盟是最好的外交角色。畫廊協會不再只是展會主辦單位,而將升級為文化產業政策的催化者,從行政對話、企業 ESG 工具設計,到國際論壇籌辦,全面牽動文化影響力與市場活化。台北藝術週的最大價值,不應只是「展示城市有多藝術」,而是「證明藝術能改變城市的經濟與治理模式」。亞洲第一個以「藝術作為治理策略」為核心的未來論壇。它應該帶領台灣走上世界,證明藝術不只是美,而是一種能創造制度變革的力量。,讓藝術從「收藏品」晉升為「公司資產」,從「裝飾品」轉化為「投資策略」。
畫廊協會若能聯合經濟部產業與金管會政策單位,引領這場藝術 × 經濟 × ESG 的制度創新,不僅能改寫藝術產業的未來模式,更將台北推向亞洲文化金融治理的核心樞紐。畫廊協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與台北藝術週引領這場改革,不僅重塑藝術產業的經濟模式,更將讓台北真正晉升為亞洲文化金融治理的創新樞紐。
.
未來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將不只是看見作品,而是「看見世界經濟如何改變,從一幅畫開始。」
.
2025年10月,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再度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來自台灣、中國、日本、韓國、香港、菲律賓、泰國等地,共計超過128間畫廊,展現亞洲藝術市場的高度活絡與多元文化匯流。德薩畫廊(De Sarthe)與貝浩登(Perrotin)等國際重量級畫廊持續參展,顯示台北藝術市場的成熟度與國際信心。日本與韓國仍為國際參展主力,反映東亞藝術生態系在區域展會中的重要角色。台灣本土畫廊占比超過一半,顯示ART TAIPEI作為本地創作輸出平台的重要性。畫廊結構呈現多樣分布,從老字號空間到原創複合式藝術實驗場域並行共存。
台灣本土畫廊(共72間)
台灣藝術圈全員到齊,從資深畫廊到新銳空間,呈現本地藝術生態的豐富層次:
也趣藝廊(AKI Gallery)、尊彩藝術中心(LIANG GALLERY)、索卡藝術(Soka Art)、雙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采泥藝術(CHINI GALLERY)、阿波羅畫廊(Apollo Art Gallery)、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另有新興力量如 DOPENESS ART LAB、Red Gold Fine Art(赤粒藝術)、The Moolah 多元藝術空間、Yi Yun Art(異雲書屋) 等。以及333畫廊、99°藝術中心、ARTAGE藝術時代、蔚龍藝術、藍騎士藝術、Capital Art Center、Caves Art Center、田奈藝術(Gin Huang Gallery)、Hann Art Agency、Ming Dian Gallery、MUMU Gallery、Neptune Gallery、YESART GALLERY 等共72家,構成一場涵蓋現代、當代、原民藝術與多媒體創作的藝術閱兵。
國際畫廊(共56間)
來自六國的國際畫廊共襄盛舉,帶來全球藝術市場最新趨勢:
日本(25+)
√K Contemporary、Gallery Tsubaki(椿畫廊)、Scai the Bathhouse(澡堂畫廊)、Takeda Art、Mizuma Art Gallery、Whitestone Gallery(白石畫廊)以及另有 LWArt、SEIZAN Gallery、FOAM Contemporary、Kanazawa Mercury Cave(金澤水銀窟) 等新生代空間,展現東京與關西地區的策展實力。
韓國(15+)
領銜如 Gallery Baton、Gana Art、Gallery Joy、GALLERY MAC、新銳如 Suppoment Gallery、uJung Gallery(儒衆畫廊)、COLLAST、L Gallery
香港(6間)
包括重量級畫廊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貝浩登(Perrotin)、ADMIRA Gallery(觀止堂)、Kwai Fung Hin(季豐軒)及新銳如 Lucie Chang Fine Arts
中國(5間)
Arete Art、Rong Bao Zhai 當代、Polar Bear Gallery(北極熊畫廊)及common art center(共同藝術中心)
菲律賓(2間)
Art Cube Gallery、YSOBEL Art Gallery
泰國(1間)
Trendy Gallery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