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因為沒有目錄,難以理解,也無從記憶。它不像一本書:沒有章節、沒有索引,沒有思緒的序列。你只能一路滑下去,像閱讀一場永無止盡的夢囈,漂浮、閃爍,卻難以沉澱。最終留下的,不是思想的軌跡,而是炫目卻空泛的圖片煙火。這不是閱讀,是演出;不是深思,而是炫耀。
.
但如果人生真能像一本自傳,在臉書上有章可循、有節可記、有分類、有脈絡,或許,才有可能誕生真正的智慧。不是靠一張張打卡照、一段段情緒字句,而是讓過去被編目,讓經驗被閱讀。如此,臉書也許不只是虛榮的舞台,而能成為一座私人知識的博物館,留下的不只是回憶,而是啟示。
.
或許有一天,我們不在了,但也算留了一本臉書。它不是史詩,不是傳記,卻記錄了一個人如何愛過、錯過、夢過,也曾思考、困惑與微笑過的人生智慧。若某天,仍有人願意翻閱那些被滑過無數次的頁面,那些支離破碎的貼文、照片與片語,也許就成了一點點可憑弔的人欣慰。
.
想想看,如今人越活越長命,九十歲、百歲不再稀奇。那麼多的人生經驗、情感轉折、命運浮沉,其實蘊藏著難以估量的智慧。但最終,那些智慧也帶不走。語言沉入記憶深海,故事散落在歲月的罅隙,如果沒有留下來,就只是陪伴自己活過一生而已。
.
不如,留在網路。留在臉書、留在雲端,哪怕只是片語只字,也可能在某個時刻,啟發一位年輕人;在他正困惑、痛苦或孤單的時候,翻到一段你當年的心情,恰好照亮了他未來的選擇。我們留下的,不只是數位足跡,而是未來世代的生命註解。那麼,你會怎麼為自己的數位人生下註解?如果只能留下十個章節,你想讓未來看到什麼?這些問題,正是我們該開始思考的數位遺產哲學。
.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善加利用現有工具,讓臉書不只是時間軸上的流水帳。不妨把「首頁」視作一本書的開場白,手動置入清楚的章節分類,無論是「寫給孩子的信」、「人生的幾次轉折」、「我的閱讀筆記」、「旅行留下的對話」……都可以作為導引。把散落各地的碎片,重新彙整成能被理解與傳承的知識地圖。這不只是社群管理,更是一種智慧的存檔工程。臉書,原本只是一面牆,但當你開始賦予它目錄與脈絡,它就不再只是「牆上的留言」,而是一本活著的自傳。FaceBook 臉書,讓它變成一本真正的「書」,才有價值。那些照片,不該只是過場的風景;只有當文字開始整合、記錄與註解,它們才真正擁有意義。寫下來,是為了記得,也為了給未來一個方向。獻給未來的你,也獻給那個不認識你、卻願意理解你的世界。
.
炫耀的社群訊息,如火花般乍現即逝,放過了就消失於虛空。若能將這些瞬間「轉譯」為經驗的智慧,臉書便不只是「演出」,而能逐漸靠近「閱讀」;不只是炫耀的舞台,而是真誠分享人生註解的空間。這,才是對「書」最基本的尊重。倘若人人都能擁有一本能夠「轉譯」人生價值的數位之書,一本寫給未來、也寫給他人的自傳體紀錄,那麼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便能彼此參照,互為借鏡,少走一些冤枉路,少繞幾個無謂的彎。

這或許正是 FaceBook 臉書,未來能翻轉的新藍海。當社群平台不再只是記錄當下的喧囂,而是引導使用者整理回憶、分類智慧、建構自我史觀,它就不只是演算法驅動的舞台,而是每個人都能留下的數位人生之書。從「貼文」進化為「編年」,或是從社交工具轉化為「個人知識資產庫」。這不僅能延伸臉書的生命週期,更可能開創全新的文化價值與市場定位:人生經驗過的智慧,比任何瞬間的感動都更值得正視與珍惜。那些不是僅供回味的回憶,而是可以傳承的洞見;不是隨風而逝的故事,而是照亮他人前路的光。
.
一個讓人思考的社群平台,比一個讓人沉迷的平台,更值得活下去。也許我們不該再問「臉書還能做什麼」,而是開始問:「我們還能在臉書留下什麼?」畢竟,人生時間有限,而真正經得起印證的智慧,永遠最值得珍惜。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