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抽血如抽薪,名校如名利場:台灣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一場改革思想輸血手術。
— 這個時代不缺聰明的人,缺的是不願用聰明來行騙的人。如果各行各業誠實都要靠運氣才能遇見,台灣的未來,就不過是個無聲無血的空殼。
.
你若以為抽血只是抽血,那你大概也會相信,政治只是選票,學術只是研究,記者會只是為了道歉。這起令人瞠目的「強迫抽血案」,從校園內部燒出制度裂縫,再一路竄出社會公義的問號。它沒有屍體,卻是一場「制度性的屠殺」;它沒有暴力,卻充滿「權力的細膩暴行」。而最令人驚駭的,是那一張張擁有高學歷與精英履歷的臉孔,站上記者會桌前,說出「我們沒有說清楚」這句話時的從容不迫 , 那不是懺悔,那是設計。
.
1.血從哪裡來?去哪裡?沒人知道。
這些學生,說得好聽,是研究對象;說得誠實,是身體被採集的資料庫。他們的血液像校園中的風景一樣,被自然地收走,無人過問。抽血的人不是醫生,手中的針筒不是治療,而是「學術與利益」的聯名卡。那麼這些血液去了哪裡?放進了哪個實驗冰箱?是否出現在海外資料庫?還是成為某個未來藥物專利的一部分?答案?「我們會再了解。」最簡短的一句,蓋過所有資料保存規則與倫理審查機制。
.
2.錢從哪裡來?流向哪裡?學術背後的金權風景。
你以為學術界是象牙塔嗎?不,那是「財團化的資料工廠」。一項研究案背後可能涉及政府補助、民間合作、海外基金、藥廠數據交換。只是,這場「學術×商業」的豪華晚宴,學生們只是被送上餐桌的前菜 ,沒有姓名、沒有知情、沒有選擇。當記者問起金流時,校方一臉驚訝,研究主持人一臉誠懇,而真正的答案卻從未在任何公開文件中現身。台灣的學術界,不缺報告,不缺專案,更不缺得獎。缺的是一項最基本的價值:誠實。
.
3.制度如迷宮,誰負責?每個人都說不清。
研究主持人是誰?倫理審查由誰通過?是否經過教育部申請?抽血前誰與學生簽署了什麼? 全都不知道。或說,沒人敢說。有趣的是,這些參與者,學歷一流,頭銜閃耀。每一位,都能寫出一篇《倫理困境的反思》。只是,他們最該反思的,就是自己。但這回,他們集體遺忘了什麼叫知情同意。這不是「集體失憶症」,而是「選擇性沉默」。有時候,越是聰明的人,越知道怎麼裝笨。越是體制內的優等生,越知道如何在法律邊界上玩躲貓貓 , 反正,一場記者會,一句「誠摯道歉」,即可退場。
.
4.法律的臉紅與社會的失語。
台灣有一整套保護人權的法律:《人體研究法》保障知情同意;《個資法》保護DNA等敏感資料;《醫療法》禁止無必要醫療行為;《兒少法》捍衛未成年人身體主權。這些法律的字句,寫得比情書還美,卻在現實中如廢紙一般,遭學術與行政聯手揉成團,丟入「依法辦理」的紙簍。若資料已被銷毀,是否構成滅證?若程序根本未經審查,是否為非法研究?若樣本已外流,是否違法出境?沒有司法調查,就沒有真相;只有道歉,就只有下次。放眼國際,若此案發生在歐盟,早已面臨《GDPR》的跨境查核與科學倫理調查。台灣呢?我們的制度不缺條文,只缺行動。這也說明,人權從不是寫在法條裡的,而是要靠整個社會不斷逼問、逼近真相。
.
這不是一場風波,而是一個社會的X光片。當我們面對這場「抽血風暴」,不是只該問誰做錯,而該問這整個體系怎麼錯的。一場研究抽走的不只是學生的血,更抽乾了人們對教育、法律、誠信的信任。這場事件沒有任何驚悚畫面,但它背後的邏輯如同克隆的惡夢。每一次都說「只是個案」;每一次都說「會檢討改進」;每一次都沒有人付出真正代價。在學術界與金權交織之後,更令人困惑的,是當責制度的全然崩潰。
.
台灣社會該問自己: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帶領這個島嶼,往下一步走?或許,是更少博士,更多誠實的人;更少道歉稿,更多行動;更少擅長寫研究計畫的人,更多願意守住倫理底線的人。這樣的情況相信不是單一例子,這是一場警訊。這樣一個時代,越聰明越會轉法條漏洞,聰明詐騙越來越多侵蝕人與人的信任,未來不過是假未來,都是自己在欺騙自己罷了。
.
所謂「自由」,不該只是言論的狂歡,而應是對身體、隱私與選擇權的尊重。若連學生都無法拒絕一滴血的命令,那我們和強制疫苗、極權國家又有何不同?「健康大數據」、「國人基因庫」、「校園健康計畫」……這些美名之下,藏的是誰的權力?誰在獲利?誰擁有我們的DNA?台灣社會長期對政府醫療政策有著高度信任,但在沒有足夠資訊揭露與可退場機制的情況下,這種信任就容易變成統治者的控制工具。台灣的民主,往往強調「和諧」與「集體利益」,卻不常為「不同意」設計空間。當一個學生不願意抽血,是否就成了「問題學生」?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教人獨立思考,還是練習服從命令?台灣不需要一個會演戲的政府,但需要一個敢於自我反省的民主社會。一滴血,如果能喚醒對身體主權、資訊隱私、制度監督的全面討論,那它就不只是爭議,而是民主深化的開始。
.
如果我們繼續讓「高學歷的違法」得以道歉退場,那麼,
「正義將永遠留在教科書裡,而不會走進校園與社會。」
「自由的最後防線,不在國界,而在皮膚下。」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