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在這個人人都說「我愛台灣」的時代,我想更願意說一句:「我愛聽台語歌」。這句話或許少了政治正確的光環,卻多了幾分情感的實感與土地的體溫。「愛」聽什麼歌,有時比喊什麼口號,更能看見一個人內在的文化歸屬。
.
我們不妨從一個數字說起:江蕙,小巨蛋十場,全數完售,開搶三分鐘,門票蒸發殆盡。這不是什麼懷舊溫馨路線,而是市場鐵證如山的回應。長年來,台語歌被主流媒體誤解成「地方文化」、「長輩味」、「卡拉OK限定」。但事實上,它早已是南台灣夜晚的街聲、計程車司機的收音機、超商外牆的藍芽音箱,以及你阿公心裡還沒說出口的那一句 , 「阮想你」更親切。唱台語,才能接地氣;唱出台語,也才能接住市場 。從林強、伍佰、陳明章,這些人不是在背叛主流,而是在重新定義「台灣經典聲音」。他們的成功,不靠翻唱情歌,而是把土地的聲音唱進旋律,把語言的傷痕變成音樂的肌理。真正的音樂現場不在信義區的Live House,而在夜市、廟埕、棒球場與砂石車司機的副駕駛座。不論你是蔡依林還是周杰倫,若想與台灣對話,總有一天,你得用台語唱出一首歌。
.
當語言「可以走紅」,它就不只是語言,而是文化策略。K-pop讓韓語變性感、J-pop讓日語變設計語彙,語言從來不是阻礙,而是內容的催化劑。當我們讓台語「被唱得夠潮、夠痛、夠美」,它就會是下一個文化輸出品牌。台語不是沒有條件,它只是還沒被「當代流行」包裝。語音旋律感強:六調八聲,節奏明確,韻腳豐富,與粵語、韓語一樣,先天就適合創作旋律與饒舌節拍。情緒穿透力強:罵人可以像詩,撒嬌像念咒,苦情比任何語言都能痛入骨髓。文化厚實:它不只是語言,而是勞工、庶民、地方、階級、廚房、雨夜、土地的集合體。
.
台語City Pop與Folk,不只是副歌,而是國力 。City Pop 是日本最成功的音樂美學輸出:高質感、都會調性、復古光澤;Folk 是歐美獨立音樂場域最親密的語言:敘事、樸實、有距離感的溫柔。所有台灣人都在城市奮鬥,遠至全球城市 ,聽到心裡還沒說出口的那一句 ,「阮想你」,眼淚婆娑流下。台語City Pop不該只有電氣節拍,更該有台南港町的咕哩聲與都市悲劇的失語感;台語Folk,也不只是民謠吉他,而是那句「你若無心,我就無命」的純情瘋癲。節奏藍調適不是也可有所發揮,包裝成全球同步的曲風及節奏,就跟得上世界的節拍。
.
李竺芯的《Suí 水》,全台語創作、全然時尚、痛到極致,三項金曲獎的滿貫,已不是巧合,而是先聲。這不是語言保種,而是文化時尚工業的下一張王牌。語言不是包袱,就像是你穿的時裝 。我們不該再問「台語歌還能不能紅」,而是應該問 , 誰有膽量讓它再度性感?
.
當 K-pop 讓全世界朗朗上口一句「Annyeong」、J-pop 讓動畫迷默默記住「ありがとう」,那麼,有沒有那麼一天,全球的耳朵也能隨音樂響起一句:「心肝寶貝啊你甘有聽見」?「我愛聽台語歌謠」,也許正是這個世代最真誠、最深情的一句文化宣言。在音符中唱出我們的生活、土地與靈魂,那些說不出口的情感,就讓旋律代替我們訴說。
.
「愛」,不必言語;「唱」,才最動人。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