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pp05

「台灣感性」如何在 TikTok 引爆全球視覺記憶 復古濾鏡 街拍美學 重寫城市的詩意日常

「台灣感性」如何在 TikTok 引爆全球視覺記憶 復古濾鏡 街拍美學 重寫城市的詩意日常

a5pp05

a5pp05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2025年盛夏,一種名為「台灣感性」的影像語彙,悄悄於社群網路間蔓延。它沒有宏偉山河的磅礴畫面,也非熱門景點的觀光剪影,而是來自街角紅綠燈、老公寓陽台、便利商店前的微光殘影。當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日常,透過 TikTok 創作者的構圖、濾鏡與短影音語言重新被定義,它不再是習以為常的風景,而是通往台灣文化記憶深層的通道。這股風潮,始於韓國年輕人以 #台灣感性 為標籤,分享在台旅途中拍下的街景片段。TikTok 成為這場視覺運動的創作平台,許多台灣創作者透過「街拍教學」、「AI 濾鏡應用」、「水彩速寫」等形式,將一座島嶼的質感與情緒,轉譯成可以迅速被感知、也願意被分享的數位內容,吸引破億觀眾重新認識台灣的城市詩意。

如攝影師雷育承(@lyc.shot)便善用慢快門與景深技巧,捕捉台北商圈中人群的模糊輪廓,讓移動中的身影成為城市韻律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常以人物為前景,引導觀眾穿越霓虹與陰影交錯的夜市畫面,捕捉街道上的無名主角與偶發光影。而 TikTok 上突破1.2億次使用的「80年代復古濾鏡」,與超過750萬支影片套用的「AI Vintage Poster」濾鏡,則化身為創作者重塑「台灣感性」的視覺工藝。透過冷色調與仿舊紋理,平凡的便利商店、公車站或市場走廊,被渲染出懷舊膠片的色彩,彷彿時光靜止在1980年代。藍色鐵門與紅磚牆成為美學素材,這些場景不再是城市角落的背景,而是故事本身。

不同形式的創作,也在這場風潮中擴展了感官邊界。水彩插畫家愛麗絲(@fernweh.illustration)走進板橋林家花園,以畫筆描摹紅磚與閩式簷角,讓觀者透過她的鏡頭與筆觸,在手機螢幕前體驗城市的歷史紋理。而平面設計師 TY 畫一筆(@tangyingty)則以速寫記錄街頭阿北吹糖的專注神情,及與針織花藝阿嬤之間的即興交流,讓人情味穿越畫紙,透過短影音在網路流動。TikTok 不僅成為創作者展示技巧的舞台,也成為城市記憶的集體儲存庫。當攝影、美術與科技的交叉點聚焦於台灣日常,這場由下而上的影像實驗,逐步形塑一種本土而普世的情感語言,無需語言,卻能共鳴。「台灣感性」不是風格名詞,而是正在被創造的文化行動。在速食影像與濾鏡美學的流動邊界中,它為台灣提供了一面新的鏡子,也提供給世界一個不同的觀看角度:那是一種來自城市紋理、人群互動與時間沉澱的美,一種無需說出口,卻足以讓人駐足凝視的島嶼情懷。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