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在台中的八月,藝術界正悄悄上演一場反速度的陰謀。《徐徐映色》,黃冠鈞的新作個展,選擇在這個人人忙著追趕演算法和日曆格子的時代,公然擺出「慢吞吞」的姿態。展場裡超過三十件作品,不搶光、不喊口號,卻意圖奪走你的視覺節奏,把你拉進一種色彩與空間彼此耳語的狀態。黃冠鈞,學的是雕塑,走的是繪畫、纖維、設計的跨界路。他把壓克力顏料從畫布上解放,讓它懸浮在空間、折疊在視線死角,甚至用光線把它變成會呼吸的「繪畫物質」。這種物質,不像傳統顏料那樣乖乖聽話,而是成為空間裡的偷渡客——你走近,它在光中閃爍;你轉身,它又隱匿在另一個角落。《徐徐映色》黃冠鈞全新個展,即將在8月16日揭幕,並持續至10月2日,僅接受預約參觀。當日下午三時至五時,藝術家將親臨現場,與觀者共享創作思索的細節與深度。這場展覽由磐鈺生活美學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延續黃冠鈞對「滲透、附著、繪畫體」三大繪畫象限的跨界探索。展名的「徐徐」,如同作品的氣息,緩慢、柔光、層疊、滲透,色彩與空間彼此映照,在觀者的移動與光線流轉間發生微妙變化。
黃冠鈞的畫布,不再是被動承載圖像的平面。顏料離開依附的表層,懸浮於空間之中,具穿透性,並對光學反應產生回應。這種轉化,不只是技巧層面的革新,更是一種觀念的重置——顏料本身成為獨立存在的「繪畫物質」。早期,黃冠鈞深受馬賽爾・杜象(Marcel Duchamp)提出的「inframince」啟發。這是一種「比薄還要更薄」的狀態,杜象認為無法明確定義,只能以例子捕捉:剛脫下衣物殘留的溫度、煙霧停留在唇間的餘味、光影掠過玻璃的剎那。這些日常的縫隙,往往微乎其微,卻蘊藏豐富的感知經驗。正因如此,黃冠鈞開始反思,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多少細膩而值得凝視的片刻,已被匆忙的節奏沖刷?一件極為簡單的事物,還能否讓人專注而真切地感到喜悅?這不再是浪漫的奢談,而是當下生活的一道難題。
在此次展覽創作中,他將色彩層層疊加,反覆琢磨,嘗試把顏料安排於「薄、再薄、更薄」的間隙。透過光的穿透、反射、折射,使「inframince」不僅停留於觀念,而成為可被視覺閱讀的經驗。當觀者步入現場,隨著空間與光線變化,畫面中那份輕盈而不可言喻的存在,會隨時浮現、又悄然退場。黃冠鈞,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雕塑碩士,並於2020年取得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博士學位,創作跨越繪畫、雕塑、纖維染織與設計。他以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媒材,跳脫傳統平面繪畫,提出「滲透、附著、繪畫體」分類,將顏料視為主體而非附庸。色彩,在他的語境中,是對空間、視角與感知的即時回應;他運用披掛、吊掛、折疊等方式,構築具有當下性與空間感的繪畫場域,邀請觀者在移動之間,與作品發生專屬於自己的對話。《徐徐映色》並非以聲勢浩大的視覺衝擊取勝,而是以潛行的方式,滲入觀者的感官深處。它讓人想起,在玻璃間閃爍的光點、在衣物溫度逐漸消退的剎那,世界正用一種極輕的姿態對我們說話。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停下腳步,去聽?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