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1126 142637162 copy

陳玉勳導演《大濛》勇奪 2025 金馬影展最佳劇情首映會 柯煒林、方郁婷、9m88、曾敬驊、劉冠廷等同台亮相 票房破5億 李烈、葉如芬與9m88將穿上旗袍重現歌舞團表演 李遠觀後家族、記憶與時代的回聲感人

陳玉勳導演《大濛》勇奪 2025 金馬影展最佳劇情首映會 柯煒林、方郁婷、9m88、曾敬驊、劉冠廷等同台亮相 票房破5億 李烈、葉如芬與9m88將穿上旗袍重現歌舞團表演 李遠觀後家族、記憶與時代的回聲感人

gridart 20251126 142637162 copy 1786x1339

gridart 20251126 142637162 copy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11月25日,台北大巨蛋秀泰影城座無虛席,電影《大濛》首映記者會舉行。這部在本屆金馬影展勇奪最佳劇情片及其他四項大獎的作品,由導演陳玉勳 主導,監製葉如芬及策劃李烈,並與主要演員柯煒林、方郁婷、9m88、曾敬驊、劉冠廷、陳以文、蔡昌憲同台亮相。首映現場既充滿期待,也散發親切幽默氣息。談及票房,陳玉勳坦言曾悲觀估計「大概只能賣300萬元」,然而金馬加持與口碑場反應,令他安心不少。被問及票房公約時,監製李烈先笑稱,如果票房破億,導演需減肥五公斤;導演陳玉勳則打趣表示,「這太簡單了。」李烈爽快表示,若票房突破五億元,他將陪同葉如芬穿上旗袍,重現 9m88 在片中的歌舞團表演。曾敬驊與劉冠廷則承擔烤地瓜給觀眾的任務。而曾敬驊則承諾烤地瓜給觀眾享用。
.gridart 20251126 142808568 copy
《大濛》將1950年代的台灣生活作為時代背景,街巷被濃霧籠罩,歷史的陰影像潮水般悄然流淌至每個家庭。電影名稱「大濛」在台語中近似「罩雺」(Tà‑bông),意指濃霧,片中霧氣象徵的不只是自然景觀,更是一種心境,一層層迷濛包裹著命運與恐懼。故事主軸圍繞 方郁婷 飾演的阿月,她在得知哥哥遭槍決後,帶著破碎的勇氣北上尋親,與姐姐 9m88 飾的阿霞以及三輪車伕 柯煒林 飾的趙公道同行。這趟旅程既是對家庭的守望,也是對人性溫暖的尋索,三個人物在歷史夾縫中形成互相扶持的庶民群像,映照出小人物如何在動盪年代保留尊嚴與希望。
.gridart 20251126 142923137 copy
陳玉勳透過鏡頭捕捉當時街市的喧囂、歌舞團的光影、舊式三輪車的吱嘎聲,每一個細節都力圖還原1950年代的庶民生活。首映會上,陳玉勳指出,透過阿月的視角,觀眾能感受到普通人面對無法抗衡的命運時,仍保留內心的微光與溫暖。方郁婷也分享感受,她表示歷史的厚重常在日常裡被遺忘,電影給了觀眾再看一眼的機會。劉冠廷、蔡昌憲則以演員身份反映拍攝過程的細節,呈現出那個年代的生活氣息與情感真實。
.
首映會中,票房話題成為一大亮點。陳玉勳曾擔憂票房表現,但金馬加持與首映口碑的正面回應讓他逐漸安心。監製葉如芬笑言,過去作品票房乏善可陳,這次若破5億元,將按照票房公約穿旗袍重現片中歌舞團造型,曾敬驊則幽默承諾烤地瓜給觀眾享用。這些安排不只是趣味,更象徵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承諾,讓影史記憶從銀幕走入日常生活。
.gridart 20251126 143043529
電影呈現的,是小人物在歷史夾縫裡的掙扎與堅持。這些庶民的命運、恐懼與失去,在細膩的鏡頭下變得可感可觸。濃霧象徵著那個年代社會的不確定與模糊,觀眾透過光影、表演與場景,得以理解每一個被遺忘的生活瞬間。即便歷史籠罩陰影,小人物的情感仍能穿透迷霧,成為銀幕上一束柔和而堅定的光。
.
展望未來,《大濛》將不只是藝術作品,也可能成為研究1950年代台灣社會與文化記憶的重要窗口。它的影響力在於,透過小人物的故事,觀眾能重新理解歷史與生活的真實面向,進而喚起對庶民生活的共鳴與思考。票房若突破期待,象徵的不僅是商業成功,更是觀眾對歷史、文化與人性情感的認可與參與。濛濛霧裡,每一個生命、每一段情感都值得被看見。電影將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哭泣、失落、堅持與溫暖呈現於觀眾眼前。
.
這份光,
像霧中微亮的燈塔,
提醒我們,
歷史深處的庶民微光,
終會照亮當下,
也照亮未來。

gridart 20251126 141534890 copy

新聞側寫:
文化部長李遠在首映觀影後,回憶與期待,在《大濛》緩緩展開,片中小人物的言語、笑聲、眼淚,像極了他家族中未曾說出的痛。73年前的同一天,他的三舅黃梅與同袍被槍決。母親深夜焚燒信件、立牌誦經的影像仍鮮明,家族的秘密與沉默,如今透過銀幕映照。阿月捧著哥哥骨灰穿越人群的場景,讓他想起那些被隱匿的家書和禁忌的歲月。眼淚在眼眶打轉,卻不曾放聲,因為悲傷早已被歲月磨成柔軟而深沉的情感。電影結束,李遠感受到一種奇異的輕盈。他想起三舅生前遺書那句:「鷄已啼,霧未散。」歷史的傷痛雖未完全消散,但透過影像與文字,悲憫轉化為理解、家族得以被看見、被記憶。他明白,文化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承載個人與家族記憶的載體。

走出影院,一句:「走囉。」腦海浮現,那是一種告別,也是一種繼續前行。台語「來走」的樸實語感,在此刻成為心底的鼓勵:生活仍將往前,而文化,承載的不只是故事,也承載愛、哀與希望。李遠心中明白,
.
這是一次與過去對話的旅程,
也是一種對未竟歷史的守望。
生活仍然繼續,
而文化,
則是承載痛楚與希望的旅伴。
.
(照片:部分翻攝李遠FB)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