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age banner

從 ESG 與財報雙軸看森林碳匯專案:原住民參與前的必修課

從 ESG 與財報雙軸看森林碳匯專案:原住民參與前的必修課

homepage banner

文/高潞以用(前立法委員、能源轉型政策推動者)

前言:氣候正義不能忽視原住民族的聲音

在全球邁向 2050 淨零的浪潮中,森林碳匯專案已成為企業爭取碳權的重要手段。然而,當這些專案延伸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時,它們不只是環境或市場議題,更觸動了土地權、文化尊嚴與氣候正義的核心。

2021 年,環保署為因應氣候變遷強化氣候治理,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從那時起,我與原住民族氣候變遷聯盟不斷在各記者會、座談會以及投書中提到,碳市場是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重要一環,但如果氣碳市場制度設計沒有原住民族的參與與監督,森林碳匯可能淪為披著綠色外衣的資源掠奪——這正是所謂的「綠色殖民」。要求保障原民碳匯權益、土地自主與公平分配。此後,我成立了認證公司,希望制度不只是寫在紙上,而能真正落地實踐。

如今,碳費即將開徵,當年的許多關注點逐一浮現。令人欣慰的是,原民相關條文最終被納入法案,這是一個起點。但制度能否在實務上落地?地主(尤其是原住民地主)又該如何判斷是否參與森林碳匯專案?

 

以企業經營管理視角切入:為何要同時檢視 ESG 報告書與財報

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分析——以企業經營管理的思維與工具,從 ESG 與財報雙軸檢視森林碳匯專案。

之所以採取這個切入點,是因為我深知在投資決策中必須同時評估風險與回報。因此,我希望將自己的經營經驗,結合近年社會各界耳熟能詳的 ESG 框架,應用到原民森林碳匯的情境裡。

homepage banner
高潞以用希望將自己的經營經驗,結合近年社會各界耳熟能詳的 ESG 框架,應用到原民森林碳匯的情境裡。圖/本刊資料照

判斷一個森林碳匯專案是否值得參與,必須同時看兩個面向:

ESG 報告書:屬於非財務揭露,重點在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領域。它能讓地主評估專案的長期穩定性與風險管理,例如對生態的影響、社群參與程度、治理結構是否透明。

財報:屬於財務揭露,能夠衡量獲利能力、成本結構與回本期,判斷投資報酬率與現金流穩定度。

換言之,ESG 是從「能不能長久走下去」的角度檢視,財報則是從「能不能穩定賺錢」的角度評估。缺一不可。

ESG 視角:三大風險

從 ESG 報告書看森林碳匯專案,首先要關注環境面。碳匯量並非一成不變,乾旱、病蟲害、火災都可能讓多年努力化為烏有,甚至變成排碳源。因此,企業必須公開碳匯計算方法、國際驗證標準,以及防災與保險等風險緩解措施。

社會面則聚焦於 FPIC(事先知情同意)與利益分配。土地使用必須獲得社群完整同意,並以透明的機制分配收益,否則將埋下衝突的種子。此外,文化衝擊不可忽視,造林地若與祭典聖地或傳統狩獵場域重疊,將影響社群認同。

治理面關乎規則與權力。專案必須有透明的治理架構,讓地主在決策層擁有實質發言權,並定期收到專案財務與進度報告。同時,需要獨立第三方驗證,避免「漂綠」風險。此外,法規的完善度亦為關鍵風險來源。若缺乏明確法律規範、執行機制與爭議解決程序,將使專案缺乏保障,影響碳權有效性、地主權益與整體市場信心。

財報視角:三項關鍵

第一個要看收入,碳權銷售是主要來源,但碳價波動大,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下發行的 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碳信用,在 2012 年呈現市場崩跌,當時核證減排量的價格已從 2008 年每噸 20 美元跌至 5 美元,到了隔年,價格更暴跌至不到 1 美元。

碳價並非一路上升,對土地地主或投資者而言,碳價的巨大波動意味收益極易不穩。因此需檢視是否有長期鎖價合約與多元收入模式(如生態旅遊、教育、木材收益)。然而必須注意,碳匯專案通常基於「永久性」原則,造林至少二十年甚至更長期間不得隨意變動。這意味著,地主等於放棄了其他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把土地綁定在單一用途上。那麼,碳權的收益究竟能否大於這片土地的其他潛在收益?

其次成本,除了前期整地、種植、驗證、監測,以及長期維護成本,還要加上「機會成本」:也就是因土地被鎖定為碳匯而放棄的農業、建設或其他經濟用途。這筆隱藏成本常被低估,卻對地主的長期財務結果影響巨大。

最後是投資回報,需計算 IRR(內部報酬率)與回收期,並評估盈餘穩定性。真正的關鍵是:碳權收益是否足以覆蓋造林成本與機會成本,並且還能帶來淨利?例如,一片土地若在農業或其他用途上每年能產生更高收益,那麼單純依靠碳權收入可能並不划算。再加上造林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承諾,這種「長期鎖死」的犧牲必須謹慎評估。換言之,地主必須問自己:這樣的犧牲值得嗎?

五年回本與十五年回本,意義完全不同;而若二十年後才勉強回本,地主可能已失去了世代傳承的土地彈性。這才是財報分析中最被忽略卻最關鍵的一環。

認證費用、時間與困難度:隱藏的高門檻

除了收入與成本,還有一項往往被忽略的因素:認證費用與時間成本。費用方面,根據 Verra(VCS)與 Gold Standard 的公開資料,專案開發與認證成本,包令文件撰寫、碳儲量測算、社會影響評估等前期開發費用,第三方驗證與查驗,每次約 3–10 萬美元,且每隔 3–5 年需重複。而且註冊與發行費用則依碳權量計算。以上成本往往可能達數十萬美元:時間方面,從啟動到首次核發碳權,平均需要 18–36 個月。這還不包括前期土地權屬釐清與社群協商,往往延宕更多時間。

因此,推動此類專案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土地權屬與社區共識不足,導致專案難以展開;使用年限動輒 20 至 50 年,限制地主彈性;外加性難以證明,審查標準高;以及長期監測成本高、流程繁瑣,增加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森林碳匯專案的門檻比想像中高得多,並非「種樹就能換錢」的簡單買賣。

台灣的在地補充:碳費價格與實際案例

在台灣,2025 年起將徵收碳費,標準費率為每噸 新台幣 300 元(約 9–10美元),若符合特定條件可降至每噸 50 或 100 元。這意味著碳權收益的天花板大致可參照這個數字。

以某地再造林專案為例(約 1 公頃),假設每年每公頃吸碳 20 噸,30 年合計約 600 噸碳權。若以碳費 300 元計算,總收入約新台幣 18 萬元,換算下來,每年僅約 6000 元,甚至不足以支付長期維護與行政成本。若國際市場碳價能達每噸 50 美元,收益或許能倍增,但這仍是假設市場穩定且順利出售的情況。

這顯示出台灣的挑戰:森林碳匯收益未必能大於土地其他用途的收益,更未必能大於造林與認證的成本。這正是地主在財報視角下必須最先問自己的問題——投入這麼多,划不划算

要不要做?怎麼談?碳匯專案前,你該先想這些事

從企業經營的思維將 ESG 與財報結合,可形成一張簡單的投資判斷矩陣:
低風險 / 高回報:積極參與
高風險 / 高回報:限高風險承受者,需保護條款
低風險 / 低回報:視非財務價值決定
高風險 / 低回報:果斷拒絕
這張矩陣能幫地主快速分類專案類型,為後續談判定下方向。

此外,地主應至少問十個問題:FPIC 落實與否?我有無決策權?每年分潤多少、多久回本?碳匯方法學是什麼?碳價波動如何因應?有無其他收入來源?專案失敗時土地權益如何保障?長期維護成本由誰承擔?規則變動如何應對?是否有第三方驗證?

不否定,但必須看清

我們不必全盤否定企業開發原住民森林碳匯的作法。在減碳政策與市場需求下,它有可能成為結合減碳、經濟、文化價值的途徑。但如果忽略了社會共識、方法學穩定性與財報透明度,再美好的初衷都可能淪為衝突的導火線。

所以我們必須逐一檢視風險、建立透明治理、確保地主參與決策,並讓收益與風險公平分擔。唯有如此,森林碳匯專案才能成為真正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永續合作,而不是一個表面上的綠色故事。

從批判到新出路

回顧這幾年,我從立法院提出「原民碳匯與綠色殖民」問題,到成立認證公司,目的都是讓制度不只停留在條文,而能落實到現場,真正保障原住民族在碳市場中的權益。

如今,碳費開徵在即,當年的批判已成為當下的迫切議題。原民相關條文雖已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這固然是重要的起點,但法規設計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從碳權歸屬、契約監理,到決策過程的代表性,仍需持續修補與監督。

我認為,未來不論是在 ESG 政策的擬定 階段,還是在 具體專案參與 階段,都必須系統性地納入原住民族的聲音。不只是為了避免資訊不對稱,更是要在最前端就為原住民族守住基本的土地、文化與經濟權利。只有當原民能夠在政策設計桌與專案決策桌上佔有一席之地,森林碳匯才可能真正走向公平、透
明、可持續的道路。

我們必須持續深入討論原民森林碳匯,並用 ESG 與財報這兩個實務工具,幫助地主與社群在每一個專案中做出知情、理性、符合長遠利益的決策。唯有如此,森林碳匯才能成為氣候正義的助力,而不是新一輪的資源掠奪。

493105152 9629323343769873 8173460381330355471 n
高潞以用表示,我們必須持續深入討論原民森林碳匯,並用 ESG 與財報這兩個實務工具,幫助地主與社群在每一個專案中做出知情、理性、符合長遠利益的決策。圖/取自高潞臉書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