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潞以用(前立法委員、能源轉型政策推動者)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公開表示,氣候變遷是「風電光電業者的騙局」,甚至指控光電政策殘害農民。乍聽之下,他似乎是在質疑再生能源背後的利益結構;然而更深一層來看,這其實是一種矛盾的表態——一方面否認氣候危機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卻全力維護石油、天然氣與燃煤產業。

在他任內推動能源項目的過程中,強行壓迫地方社群的案例並不罕見。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北達科他州的 Dakota Access Pipeline (DAPL)。這條油管通過Standing Rock 蘇族保留地附近,被批評威脅水源與聖地,引發原住民族長期抗爭。2017 年川普上任後,他立即簽署行政命令恢復油管建設,無視原住民族的環境與文化訴求,甚至削減美國環保署內專責處理原住民族事務的部門資源。
我在閱讀隆堡《扭曲的氣候危機》時,曾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全球已投入數兆美元在光電、風電等減碳手段,但這些能源政策往往讓弱勢群體付出代價。氣候變遷的確必須正面迎擊,但在衝突與傷害背後,常常是「利益團體」的介入,將氣候行動扭曲為利益場域,進而造成「錯誤的資源配置」。川普則將這樣的矛盾推至極端。他批評風電、光電背後的利益結構,卻進一步否認氣候危機的急迫性,藉此為化石燃料護航。無論是隆堡對「過度依賴綠能補貼」的批判,還是川普所倡的「化石燃料回歸」,共同的盲點都是:沒有正視能源轉型對原住民族土地使用與文化存續的深刻衝擊。
能源轉型若脫離了公平與正義,不僅無法解決氣候危機,反而會製造新的社會矛盾,成為另一種壓迫。所謂「公平」,不只是減少碳排,更是確保弱勢族群不再為轉型買單。而這,也正是聯合國所強調的 Just Transition(公正轉型) 的核心精神。因此,產業政策若無法建立在共識與理解之上,最終只會演變為新
的衝突。缺乏完整的社群同意(FPIC, Free, Prior and Informed Consent)與透明的收益分配機制,任何能源方案——無論是油管、風電場,還是造林碳匯——都有可能淪為另一種形式的「綠色殖民」。


真正的挑戰並不是「光電」或「燃煤」哪一種能源更真誠,而是能否建立一套公平的治理架構,將在地族群的聲音與權利放在政策設計的最前端。唯有如此,氣候行動才能跳脫「被扭曲的危機」,真正邁向公正與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