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哥的媽
在臉書看到知名好友-曾任TVBS主播、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現任大學教授的何啟聖的分享,截取部份如下:「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父母愛子心切的用心,讓我想起上週與夜間部同學所上的最後一堂課。這個經驗,或許能夠扭轉部份父母對夜間部的刻板印象。
我在夜間部的最後一堂課,是「職涯規劃」的期末考,考試的方式是每位同學上台做一分鐘「自我介紹」,而且,要備妥二百字左右的講稿,但上台不得看稿,否則,一律給予五十九分。這個看似簡單的考試方式,如果同學們能仔細硺磨內容,流暢、甚而精彩的表達,將終身受用。畢竟,畢業後求職面試、社交聯誼、拜訪客戶、談婚論嫁,都派得上用場。
在同學們的自我介紹當中,發現夜間部同學入學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真是「臥虎藏龍」,有在大報擔任數位編輯、上市餐飲集團領班、知名電商小編、網紅KOL推手、自行創業從事網拍工作、銀行外匯營業員助理,也有一早在市場吆喝的菜販;滿手證照的同學,更是比比皆是。我驚艷於他們生命的精彩、豐富。這是年輕另一張不為人知的臉孔,一樣高張、飛揚。
大學夜間部屬進修教育的一環,便於在職進修的管道,但實際上,多數高中、職應屆畢業生,以它做為升學的途徑,畢竟,夜間部滿足各方多元的需求。沒錯,夜間部晚上上課只有四堂課,也沒有體育課及社團活動,但學費只收日間部的半數不到,相當程度減輕不少收入不豐家庭的負擔。這對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一個繼續升學的機會。
當然,也許有的人沒有經濟壓力,但我們必須承認,孔子說,因材施教,不是每個孩子都想唸書、都愛唸書、都會唸書,那麼是不是不愛唸書的孩子,就「不該」唸大學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除非你能證明,每一個進大學的孩子,都是在專心、發憤唸書。
我必須誠實的說,當大學錄取率達到102%時,大學幾乎等同於「義務教育」,在今天高度自由化的台灣,仍然存在著「文憑主義」,沒有大學畢業,甚至必須是「品牌」像樣的大學,否則恐怕連面試的入場券都拿不到。因此,如果孩子們希望能進入一間具有「品牌」好感度的大學就讀,但成績又不符合入學標準,選擇夜間部似乎不失為方法之一。它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所以,我覺得唸夜間部同學,在求學階段就已經在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了。
我們都不能否認「大器晚成」存在的事實,有的孩子就是覺悟的晚,特別是夜間部的同學,經歷了職場的工作後,才瞭解知識對謀職、工作的重要性,轉而積極向學的故事太多了,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格外認真,學習更有「方向感」,知道哪些學科在職場上十分受用,而認真聽講。
這樣的同學,在夜間部就讀一年後,只要日間部有人轉學、休學、退學而出現缺額,就有機會轉入日間部,繼續銜接學習。如果,比較偏重實作職能性格的同學,則能一面工作賺錢,一面享受大學氛圍,恣意揮灑浪漫的青春。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們考試都有A、B、C、D四個選項,而人生的選擇更多,不是只有「非要好好唸書」一途可走,更不能將成績不好,與沒有前途畫上等號,在講求「學力」的今天,名校畢業生幫只有高中學歷老闆開車的例子,不勝枚舉…..。」
2023新春時S哥的春聯願望:「沒有上課、每天都玩」道出了每個孩子的期待,玩中學,學中玩其實也是打從S哥一出生我就抱持的實驗育兒想法-富養小小國際人,所謂的富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生活中的豐富經驗。
5歲前的S哥到訪過八大國30個城市,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的夏天,我們在奧特利-依山傍湖的Oberstraun,我拍下了這張照片「帶S哥滑遍世界最美的溜滑梯」,湖邊溜滑涕是直接滑入湖內,一群孩子重覆的滑入水再游上岸,天鵝就在旁邊,臉上的湖水、陽光及笑容都融在一起了,我看了一下時間,下午2點,心思一下子飛回台灣,台灣的小學生此時還在學校,不然就是在安親班、補習班,台灣學生平均讀書時間是世界之冠9.5小時,對比日本、德國6小時,這樣真的是對的小學生活嗎?普遍的台灣父母,很怕老師功課出太少,不然父母不知道要讓孩子做什麼,孩子時間被排滿,就擠壓了自主思考,及挖掘自己興趣的時間。
[S哥語錄]
「該知道的一定要知道,不該知道可以知道,也可不用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你不一定懂。」
在102%大學錄取率的時代下,小學到底應該要達到什麼目標?已過世的世界教育部長 Sir Ken Robinson的著作“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 書中在「工業化教育」的章節中指出,工業革命時期的特定產物—工業化教育,是為了達到特定目標—為了製作出一批批標準化的勞力;衍伸到21世紀,即使大環境已產生巨大改變,但教育體系的結構並沒有因應變動,也就是說現在的小學教育現場,目標還是大量生產出一批批標準化的學生,而為了産出穩定,工業化農場給動物「抗生素」,教育現場則是給孩子吃「情緒穩定藥物」。
小學老師看重評量成績甚於健康快樂,看重出席率而忽略了學習動機,著重在挑錯,沒看到孩子的天賦,字寫的好不好看、背不背的起來,甚於想像力及創造力。如S哥突然冒出來的一句語錄,小學時期的目標或許可以套用「該知道的一定要知道,不該知道可以知道,也可不用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你不一定懂。」
讓孩子掌䡐,從小學開始培養人生的方向感
如何找出孩子的天賦及方向感?華人社會一直以來,是小學-讀書、國中-讀書、高中-讀書、然後要考大學選科系了,才突然要孩子開始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歐美的留白教育,就是要留時間給最重要的事-讓孩子探索自己、發掘自己興趣、培養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向感。
讓孩子天賦自由的第一步,就是多元探索不設限,當你發現孩子做某件事特別專注、不需太多努力就可以做的很好,或是記憶力突出的領域,例如:音樂歌曲一聽就會朗朗上口等,都是可能的天賦,再來進一步讓孩子提出自己想要學習的目標;父母或小學老師需要做的二件事,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孩子找到他的方向感,遇到挫折時提供協助修正,陪伴修正重新調整,然後往這方面鼓勵支持就對了。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擁護者。對教育體系的信任,不能高於對孩子的信任,也不要高於出自於家長本能的信任。」~出自”讓孩子飛”一書。
#S哥語錄
#小小國際人 #
S哥的媽
Facebook/搜尋 S.MOM.MA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