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晶圓廠設備投資將突破1,100億美元大關,繼續創下連續六年的增長紀錄。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最新公布的《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今年的設備支出較去年增加了2%,顯示出全球對於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強勁需求。在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需求日益增長的推動下,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提升,達到1,300億美元,增幅達18%。SEMI全球行銷長及台灣區總裁曹世綸指出,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效能運算晶片的需求急劇攀升,全球半導體產業對晶圓廠設備的投資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AI相關的晶片需求持續走強,這將大幅推動2026年設備投資的增長,預計會達到18%的大幅增長。”曹世綸說道。其中,邏輯微元件(Logic & Micro)類別成為本輪晶圓廠設備投資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隨著2奈米製程和晶背供電技術(Backside Power Delivery Technology)等先進技術的投入,邏輯微元件類別的投資將在2025年增長11%,達到520億美元,並在2026年進一步增長14%,達到590億美元。儘管DRAM類別的投資在2025年會有6%的下降,降至210億美元,但預計2026年將實現19%的回升,達到250億美元。相對而言,NAND類別的投資增長勢頭強勁,預計在2025年增長54%,達到100億美元,並在2026年進一步上升47%,突破150億美元。SEMI報告顯示,記憶體類別整體支出將在未來兩年穩步增長。除了NAND的強勁表現外,其他記憶體領域的增長也在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擴張注入活力。
在區域設備投資方面,中國仍是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的領頭羊,儘管預計其2025年的設備支出將較2024年下降24%,降至380億美元,但仍保持領先地位。2026年,中國的設備支出將進一步下滑5%,降至360億美元。韓國則憑藉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及本地晶片製造商對設備投資的強勁需求,成為全球設備支出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預計韓國在2025年的設備支出將增長29%,達到215億美元,並在2026年繼續增長26%,達到270億美元,超過其他地區。台灣則穩居全球半導體設備投資的第三大市場。台灣的晶圓廠持續加強先進技術的研發及生產能力,並不斷提升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競爭力。2025年,台灣設備支出將達到210億美元,2026年則將增長至245億美元,這一增長勢頭主要來自於雲端服務和邊緣裝置領域對人工智慧應用的強勁需求。美洲地區的設備支出預計在2025年達到140億美元,2026年進一步增長至200億美元。日本、歐洲和中東等地區則緊隨其後,2025年的支出分別為140億美元、90億美元和40億美元,並且預計在2026年分別達到110億美元、70億美元和40億美元。
SEMI的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晶圓廠的設備投資增長,主要來自於2奈米製程技術和晶背供電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逐步投產。這些新技術的商業化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並且在2026年將進一步加速投資的增長。隨著這些技術的突破和量產,全球半導體產業將迎來一波新的技術革命。SEMI表示,未來兩年內,全球將有超過1,500座設施及生產線投入運營,2025年或之後將有156座新設施和生產線投入運營,顯示出全球半導體產業將持續走向擴張。隨著AI、HPC以及記憶體需求的進一步擴大,晶圓廠設備投資將成為推動整個半導體產業邁向新高度的核心引擎。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成立於1970年,SEMI於全球設有10大營運據點,並於1996年正式成立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分會,致力協助連結全球半導體和電子設計及製造供應鏈3,000多家會員企業,以及150萬名專業人士。自同年起固定舉辦年度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國際高峰會與各項大型技術論壇,持續推升台灣之國際影響力及競爭力。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始終秉持客觀中立原則,為台灣企業會員提供半導體產業智庫角色,促進國際間產、官、學、研各界深度交流,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與全球接軌,搭建雙向溝通對話機制。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目前在台灣成立十八大技術委員會,以持續推動設計、裝置、設備、材料、服務和軟體方面的產業成長和技術創新為目標,並竭力提供企業會員完整的市場產業情報、標準制定、政策倡議、人才培育、永續發展、供應鏈管理和各式計劃協助,助力會員應對產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