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帶點隱喻氣味的「祕密基地」裡,朱媛汝悄悄設下了她的情緒陷阱。一座看似裝飾用的展示櫃,被她轉化為內在記憶的實驗劇場,主角既不是誰的肖像,也非特定敘事,而是一段段難以分類、情緒雜沓的「她」。《珍奇櫃–她》以仿若自然史博物館的方式,精準擷取了青春記憶中那些甜膩與危險並存的畫面:毛絨玩具與蛋糕、人體器官與剪刀、布偶與花朵並置的視覺張力,猶如童年幻象遇上成人現實的斷裂瞬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懸掛在展櫃中央的紅色心臟,它不是隱喻,而是赤裸裸的存在;而那把高懸其上的剪刀,不是象徵死亡,而是割斷過往的決心。
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觀者彷彿闖入一座縮小版的自然史博物館,只不過玻璃櫃裡擺放的不是蝴蝶與礦石,而是朱媛汝對青春瞬間的切片:毛絨玩具、糖霜蛋糕、鮮豔花朵與人體器官模型,在柔粉布簾與聚光燈投射下,形成一種既甜膩又膽寒的視覺佈道。策展標題《珍奇櫃–她》指涉的「她」,乍看或許是一位正在長大的少女;但若將視線落在正中央那顆被紅線懸吊的心臟,與其上空盤旋的銀質剪刀,便會察覺角色邊界正悄悄鬆動:這裡既是藝術家回望自我的隱喻講台,也是每一位面向展示櫃的觀眾對「成長」二字的焦慮投射。朱媛汝素以跨材質語彙聞名,這回她把「標本箱」的概念具象化為木框舞台,讓玩偶與器官同台演出。一隻絨毛兔擱在奶油色蛋糕旁,粉紅耳尖不合時宜地冒出鋼釘;搖搖欲墜的玻璃球內嵌少量黑砂,任憑射燈在其表面描繪光斑,營造不安而華麗的寂靜。作品像是一部無聲短片,將「甜美與不安」「柔軟與尖銳」這兩組對立情緒剪輯成多重曝光,觀者步伐每前進一步,畫面便疊加一層隱藏情節,提醒人們:曾經的糖衣記憶,往往包裹著不能被觸碰的刺。
「珍奇櫃」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多用以收藏異國標本、證明世界奇異。朱媛汝則將此古老展示邏輯嫁接到當代語境:少女臥室裡普遍的娃娃與紙花,被她挪用、拆解,再重組成宛如宗教儀軌的布置。試想,若傳統標本箱標誌的是對外部未知的科學佔有,那麼《珍奇櫃–她》更像一次對「內在宇宙」的田野調查。只是這回研究對象既非深海魚,也非熱帶昆蟲,而是每個人記憶深處那枚青春裂片──藏著糖霜、玩具、血色與未經排練的恐懼。場內的照度設計極富戲劇性:聚光燈專注地灑向象徵生命的紅色心臟,周邊佈景則退居微暗,像舞台劇刻意保留的留白。剪刀成為畫龍點睛的危險符碼,彷彿只要線頭一斷,兒時玻璃球裡的童話將瞬間崩解成現實碎片。藝術家在此提示:成長並非翻頁,而是一場永遠不會喊停的拆箱儀式。
值得玩味的是,朱媛汝並未替觀者設下解讀終點。那串懸置的符號,蛋糕、布偶、器官、花朵,像一張開放式心理測驗,用來映照不同觀眾的經驗密碼。有人讀出少女情結的殘餘糖味,有人看到成人禮刀鋒般的割裂,還有人在玩具玻璃眼珠裡反射出自己的衰老焦慮。這份流動性,反倒成就了作品的最大張力:它允許「她」在眾聲喧嘩中保持複數形態。展覽最後,那面置於出口的鏡子毫不客氣把參觀者收編進作品敘事。這些物件,被安置在織布、木框與柔光中,並不安分地排列著。像是夢境裡不斷重組的記憶碎片,它們既柔軟又尖銳、既浪漫又不安。這正是朱媛汝創作語言的獨特魅力:她不試圖抒情,也不急於解釋,而是用一種冷靜的、近乎標本學家的方式,將過去的自己「釘在牆上」,讓觀者從中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