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張信哲從未真正離開,只是他選擇在喧囂世界轉身,走進內在靜謐的聲音之海。2025年,他以一張名為《屬於》的專輯回歸,不張揚,卻精準擊中我們心中那些尚未命名的情緒殘影。這不僅是他的創作回歸,更像是一場音樂哲學的深潛練習:從愛出發,卻不再止於愛。張信哲的歌,往往像一道光,劃破了演藝圈習以為常的量化成功標準。他選擇的,是質的誠實,是對音樂信仰的堅持。睽違五年,他帶著全新專輯《屬於》歸來,不僅重申了對音樂的堅持,也以哲學視角重新定義「情歌」的涵義。在這張概念鮮明的大碟中,張信哲不再只是訴說愛的去留,而是透過十二首情緒光譜交錯的創作,探索內在失序的秩序,試圖在情感與理性的交界處,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與節奏。從首波主打〈為靠近而遠離〉開始,整張專輯即以極具敘事感的結構進行情緒鋪陳。這首作品將人際距離的拉扯化為宇宙間的聲響編排,低頻震動如星雲聚散,旋律如銀河流轉,象徵情感世界裡靠近與遠離、理解與失落的永恆交替。而這僅是起點、《屬於》專輯更像是一場自我剖析的旅程,從迷霧深處緩緩走向星空,從沉默無聲的傷痕到終於能命名的記憶,每一首歌都是一扇門,邀請聽者勇敢直面內心。
張信哲對這張作品傾注全心,不僅全程參與創作構思,更精細地設計出一條情緒與思維的軌道。他說:「《屬於》更大的主軸,是希望透過音樂,引導大家直觀內心,重新認識自己,進一步達到和解的過程。」對他而言,這不再只是唱歌,而是一場精神性極強的聲音行旅。整張專輯融合City Pop、Disco、Grunge、New Age、古典、Band Sound等近十種風格,卻巧妙以「emo節奏」貫穿,使節奏與情緒同頻共振。這種橫跨多元卻內在統一的設計,不僅打破過往華語專輯的曲風侷限,也彰顯了張信哲身為藝術家的創作成熟度。專輯遠赴美國好萊塢Stephen Marcussen錄音室完成母帶製作,無論製作規格或情感層次皆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他不再僅僅唱情歌,而是以旋律對應靈魂的坐標系統。〈為靠近而遠離〉,這首聽來似是矛盾語法的歌曲,實則描摹現代人關係的寫實軌跡。那些我們拚命靠近的瞬間,往往正是開始遠離的前奏。張信哲用熟悉的嗓音,唱出陌生的自省。
張信哲也宣告,隨著新專輯問世,「未來式宇宙」演唱會計畫即將重啟升級。自9月起,他將從舊金山出發,巡航全球十城,包括紐約、芝加哥、多倫多、倫敦、巴黎、東京、雪梨、墨爾本等。他坦言:「我不求唱得最多,但我想把最好的演出帶到每個地方。這是對我的音樂信仰,也是對樂迷最深的感謝。」《屬於》這張專輯,正如其名,不強迫誰歸類,而是給每個人一段屬於自己的聆聽體驗。不炫技、不喧嘩,它像是一面鏡子,讓你看見你與過去,與愛,與自己之間的距離。這不是張信哲的回歸,而是他將自己從「情歌王子」的標籤中抽離,進化為一位音樂詩哲。在這個用演算法篩選情感的時代,他選擇用音符重啟靈魂的定位。
或許我們都該學著像他一樣,少問「誰屬於誰」,多問:「什麼還真正屬於我們?」 。
答案,就在那些你願意靜下來聽的地方。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