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pp05 1

「國家鐵道博物館」親子小天地啟航 打造10歲以下兒童專屬鐵道樂園〈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

「國家鐵道博物館」親子小天地啟航 打造10歲以下兒童專屬鐵道樂園〈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

a3pp05 1

gridart 20250724 100922377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經過近十年修復與整備,臺灣鐵道文化迎來新的里程碑。坐落於臺北機廠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之上,國家鐵道博物館於今年7月31日正式開放第一階段園區,從工業遺址蛻變為文化基地,成為臺灣首例大型工業古蹟轉型博物館的成功典範。這不只是鐵道車輛的展示空間,更是跨越世代的記憶承載,見證工業技藝、職人精神與民間生活的文化交融。臺北機廠自1887年啟用,作為臺灣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鐵道車輛修理工廠,2016年起展開活化計畫,文化部投入古蹟修復專業,並於2019年成立籌備處,堅持以「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模式,逐步呈現這片珍貴工業資產的原貌與生命力。首階段開放涵蓋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六大核心場域,開放後將成為市民與鐵道文化交流的橋樑。

gridart 20250724 100040096 copy

在歷史的厚度中,澡堂展區成為情感與建築美學的雙重焦點。這座1935年落成、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員工澡堂,承載著鐵路職工日常的身心療癒。修復工程不僅重現其圓弧屋頂與鋼桁架結構之巧思,更邀請藝術家廖建忠以擬蒸汽機的裝置藝術呼應工業文明的敬仰。澡堂如同一座時光轉運站,讓人細細品味那段煙硝與汗水交織的工業歲月。柴電工場則以1962年啟用的修理場域為底蘊,轉型為展示鐵道動力與技術的沉浸空間。展場中,吊掛的S212號柴電機車車殼與透明螢幕滑軌,將複雜的機械構造化繁為簡,讓參觀者不僅看見,更聽見、感受到鐵道動力的脈動。這裡收藏了24輛歷經修復的經典車輛,帶領觀眾穿梭於臺灣鐵道工業的輝煌歷程。

gridart 20250724 100327484 copy

總辦公室展區則承載著鐵道與生活、文化的深刻交織。從1887年臺灣第一條鐵路興建開始,鐵道不只是運輸工具,更是地方故事的脈絡,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展覽透過文學、音樂、電影等多元媒介,重現鐵道在台灣社會文化中的多層意義。經典火車電影片段與作家手稿陳列其間,讓人感受到鐵道如何成為情感投射的座標,承載著離別、追夢與鄉愁。材料試驗所的古仁榮特展,展現臺灣鐵道攝影史上的珍貴篇章。這位鐵道攝影家跨越日本時代至1990年代的作品,蘊含著對土地與鐵道深切的情感與記錄。展覽不僅展示他的攝影作品,亦呈現繪畫速寫、筆記與臺日鐵道文化交流的書信,完整描繪一位鐵道人的生命軌跡與對鐵道文化的貢獻。

a3pp05 1 1

國家鐵道博物館特別為10歲以下的孩童量身打造一處夢幻鐵道樂園,「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這個專屬空間巧妙融入臺灣多樣地貌元素,將山海風情化作鮮明的造型牆面,為孩子們營造出寓教於樂的探索環境。豐富的火車遊具與積木,讓小朋友在玩耍中認識鐵道的基本構造與運作原理;更有以經典藍皮柴油車、WICKHAM38工程車等特色車輛外觀為靈感打造的「鐵博小火車」,讓孩子能夠身歷其境,自由想像自己的鐵道旅行冒險。此外,兒童版的「園區車輛管理地圖」遊戲,鼓勵小朋友以遊戲方式規劃鐵道路線,培養空間認知與團隊合作精神。閱讀區則融入海洋元素,設有兩個氣泡燈光小角落,打造祕密而舒適的閱讀天地,激發孩子對鐵道故事的好奇與想像。這座專為孩童設計的鐵道小天地,不僅是遊戲場所,更是培養下一代對臺灣鐵道文化認同與熱愛的溫暖起點。此外,透過修復完成的藍皮柴油客車提供動態乘車體驗,650公尺的軌道穿梭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間,讓遊客得以親身感受鐵道行進的魅力與歷史溫度。這座「活的鐵道博物館」不只是靜態展覽的集合,更以動態展演與人文深度,拓展鐵道記憶的多維視野。它提醒我們,火車不僅載著旅人,也載著產業、技藝與文化的薪火。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開放,是臺灣文化保存與創新的典範,讓世代交替的鐵道故事,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悠揚前行。更多展覽資訊與活動訊息,敬請持續關注官方網站與社群平台。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