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0731 174332742 copy

舊台北機廠轉身為文化地標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開啟新頁 鐵道是記憶的延線 李遠:「時間就像一輛火車,他有一個長長的尾巴,我們怎麼也拖不住他。」

舊台北機廠轉身為文化地標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開啟新頁 鐵道是記憶的延線 李遠:「時間就像一輛火車,他有一個長長的尾巴,我們怎麼也拖不住他。」

gridart 20250731 174332742 copy 2073x1554

gridart 20250731 174332742 copy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歷時近九年修復,佔地17公頃的舊台北機廠,在風雨與歲月的洗鍊後,終於在7月31日迎來國家鐵道博物館的第一階段正式開放。這不只是鐵軌與車廂的重生,而是一座城市記憶的再編織,是一段產業與文化、歷史與未來共同交錯的展現。首日開幕典禮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出席,他說,對於鐵道的情感是雙層的。一方面,曾居住於八德路、與機廠為鄰;另一方面,祖父與父親皆是台鐵員工。於是,他自稱今日的身分,既是鄰人,也是家屬,更是「迷鐵道」的文化人。他讚許文化部與交通部聯手,將可能面臨拆除命運的工業遺址活化為國家級博物館,並期許未來這座博物館如列車般節節前行、串接世界。

gridart 20250731 174219830 copy
文化部長李遠則以一句話總結這段歷程:「時間就像一輛火車,他有一個長長的尾巴,我們怎麼也拖不住他。」從2012年機廠遷址、2015年古蹟指定,到2016年政府核定轉型計畫,文化部自2017年起推動全面修復與整備。李遠回憶,鐵博所在地緊鄰國父紀念館、華視、大巨蛋與松菸,構築出一個不同於商業娛樂導向的「文化新東區」。他說,走入展場聞見熟悉的機油味,童年的記憶瞬間湧現,正是這種「他人聞之臭、我卻感之香」的情感,組成文化保存的底色。鐵道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臺灣人情感與歷史的通道。從蒸汽的呼嘯聲到柴油機的轟鳴,從乘客的匆匆身影到修車工的油漬雙手,每一節車廂都是社會的縮影,每一段軌道都是時間的證詞。
gridart 20250731 174547677 copy
第一階段開放的展區包括六座古蹟建築: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與澡堂,並規劃三個常設展、三個特展與兩個現地展,從工程技術到文學美術,呈現鐵道文化的多元樣貌。展覽設計巧妙融合古蹟空間的歷史感與當代表達。其中〈動力.火車-柴電工場〉展出24輛典藏車輛,搭配大型滑軌螢幕模擬引擎運作,展演精緻、聲光交錯,讓工業美感直擊觀眾感官;〈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則以文學、電影、歌謠為切口,解構鐵道如何嵌進臺灣人的日常;〈大禮堂的職工生活〉現地展則原汁原味保留職工生活空間與物件,讓人彷彿穿越時光。更令人期待的是假日提供的車輛動態展演與乘車體驗,實踐「活的博物館」願景。館方運用軌道貫通特性,打造車輛輪展制度,使展品不再只是靜態陳列,而是動態敘事。連接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335公尺南北通道,也同步開放行人通行,讓民眾能以步行方式親炙古蹟建築群,從不同角度細賞屋頂結構之美。
gridart 20250731 175216744 copy
交通部長陳世凱指出,鐵道局與臺鐵在古蹟容積移轉政策下,獲得償債基金支援,兼顧文資保存與臺鐵永續發展。去年起交通部與文化部已簽署合作備忘錄,將聯手深化鐵道文化、歷史與技術的保存工作,讓鐵博不只是「博物館」,更是一部「活著的歷史教科書」。從「拆除與保留」的十年攻防,到如今「參與與再生」的集體記憶,國家鐵道博物館已不只是鐵道迷的聖地,更是臺灣社會共同感受的文化地標。它不僅記錄火車的進化史,更在都市轉型、產業遺產再利用的路徑上,寫下值得國際借鏡的案例。鐵道是兩條平行線,卻串連了人與人、記憶與土地。在這裡,每一節展車、每一滴機油、每一道鋼梁都述說著關於臺灣工業、文化與人情的故事。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開放,不僅是一段旅程的啟程,更是未來世代認識土地、追尋歷史、想像未來的起點。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gridart 20250731 174828045 cop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