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川普時代面臨的「財務困局」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壓力的交匯點。「去中心化貨幣衝擊法幣主權」,正好揭露當貨幣主權動搖,財政空間與國家信用也會動搖。美國目前國債已超過 35兆美元,2024年聯邦財政赤字預估逾 1.9兆,幾乎與稅收持平。川普第一任就大減稅(特別是富人與企業),造成收入斷崖式下滑。加上2020年疫情大量財政刺激,導致赤字爆炸性擴張。當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只能靠發債與印鈔補缺口。
.
去中心化貨幣讓資本「逃出稅基」比特幣、USDT(穩定幣)與DeFi系統使得資本可以不經傳統金融機構流動與交易,繞開IRS(國稅局)視線。2021年開始,美國試圖透過基礎建設法案修法納入加密稅務追蹤,但漏洞仍多。過去,資本是被困在美國體系裡的;現在,資本流動變成「無國界」的避稅天堂。川普推稅改降低富人稅,但富人早已轉向幣圈避稅,美國稅基進一步流失。
.
法幣信任危機使美債需求下滑。傳統美債買家(中國、日本、中東)開始減少購債,擔心美元貶值與通膨。部分避險資金轉進黃金、虛擬貨幣、避險型資產。美國財政部要籌資,就必須拉高利率發債、甚至進入「自我加息→自我借錢」的惡性循環。川普若重新掌權,恐怕面對的是「買不起自己印的錢」的局面。
.
美國到底有多少「被隱藏的財富」透過虛擬貨幣轉移或逃稅?這對美國財政與地緣政治影響有多深?粗估至少數千億美元,甚至上兆美元級別的資本已經透過加密貨幣與DeFi體系「游離於美國稅基之外」。這種規模,足以動搖美國的稅收穩定性、財政政策空間,以及對全球金融秩序的控制力。
.
真實的數字有多大?(根據各大研究機構與政府報告)
1. 加密資產總市值(2025年中,根據市場數據)全球加密貨幣總市值約 2.2兆美元(高峰曾到3兆)。其中美國投資人估計持有約 35%~45%(約7700億~9900億美元)。
2. 避稅與地下經濟規模(估算)根據美國稅務局(IRS)與《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數據,美國每年「稅收缺口」(未申報所得)約為 6,000~7,000億美元。其中與加密貨幣有關的稅收流失,2022年估約超過500億美元,並逐年成長。交易所外轉帳(cold wallet、DEX、Tornado Cash等)逃漏稅現象尤為嚴重。
3. 非法資金與逃稅資金的鏈上行蹤 。根據Chainalysis(區塊鏈調查公司)報告,2023年有超過 200億美元的非法或未申報資金透過加密貨幣轉移,而這只是能追蹤到的部分。包含洗錢、逃稅、資本外逃、詐騙獲利等用途。
.
這些資金如何影響美國政府?
1.稅收流失 → 政府財務赤字擴大 。富人避稅本已嚴重,加上虛擬貨幣這類「匿名+跨境」機制,政府實質可徵稅金額縮小。稅收流失會使社福、基建、軍費都失衡,甚至迫使政府增發債券填補空缺。
2.「貨幣主權」被切割 → 美元霸權削弱。去中心化貨幣的本質是去美元化。當更多資金轉向比特幣、USDT或DAI等體系時,美元不再是唯一清算媒介,這讓美國央行難以掌控資金流。美國制裁、凍結資產的金融武器也逐漸失效(如俄羅斯、中東、甚至中國企業透過幣圈規避金融封鎖)。
3.加深金融不穩定 → 債務危機火上加油 。一旦虛擬貨幣大跌、或因打擊加密而資本外逃,美國可能同時失去:國內投資人信心、國際美元信用、政府再融資能力、為何這影響「川普式政治思維」?
.
川普對外加關稅,是因為他無法對內課到錢,尤其是無法從富人、加密貨幣與企業藏富體系中徵到應收的稅金,因此只好「轉向外部世界要錢」,以「民族主義」包裝「稅基破洞」的財政危機。
川普徵不到誰的稅?
1.富人與企業的「合法逃稅」結構:利用離岸公司、信託與避稅天堂(如開曼、愛爾蘭、百慕達)。科技巨頭利用全球轉移定價、海外留存利潤(Google、Apple 的稅率常低於15%)。
2.加密貨幣與DeFi的「無管逃稅」結構:使用匿名錢包、DEX交易、穩定幣跨境流通。許多加密資產未申報或難以追蹤,例如「冷錢包中持幣」不流動即無資本利得稅。
3.特殊利權集團掌控立法:國會中有太多財團支持的議員,不願推動真正的富人增稅法案(如拜登的「億萬富人稅」屢屢卡關)。
.
川普的「外包稅收」邏輯:當你抓不到富人稅,就向世界開發票
在川普的政治操作裡,最精準、最現實的一句話就是:「向內加稅會丟選票、得罪資本家;向外加稅可以得選票,還可以罵別人。」這不是經濟邏輯,而是政治算術。他清楚,國內資本擁有龐大的利益網絡,擁有會計律師團隊能合法避稅,也握有媒體與政策影響力。這些人動不得——不只是因為他們是金主,更因為他們是整個共和黨金字塔的基座。那麼錢從哪裡來?從外國來。從盟友來。從中國、歐洲、日本來。從全球市場的關稅「加值」裡來。於是我們看到,當國內資本持續逃稅,他選擇視而不見;因為要處理這件事,等於與共和黨大金主們正面對決,那是政治自殺。當財政收入不足,他便轉向全球開發票,對中國商品課稅、對歐洲汽車課稅、對日本鋼鋁課稅。這不是在打貿易戰,而是在填財政漏洞——只是把稅收的對象換了個人,把帳單寄給了別人。
.
當美國製造業空洞化的問題浮出水面,他高舉「製造業回流」口號,強勢推動表面上的招商回美;但實際成效微弱,更多時候只是企業在中美之間兩面下注。數據上也許短期回流,但產業結構並未根本改變,這更像一場政治秀,而非長期戰略。而當民怨四起、階級對立日深,川普更是玩得爐火純青。他將不滿情緒引導至對外的民族主義論述上,把「中國搶走你的工作」當成萬用解釋,把「美國吃虧論」當作政治防火牆。他塑造了一個看似簡單、但極具感染力的劇本:是外國讓你變窮,不是國內制度讓你被剝奪。更精準地說,川普並沒有真正解決美國的結構性問題,他只是把問題包裝得更有敵人感、更容易轉移注意力。他把「國內稅收徵不到」的成本,外包給了盟友、敵國,甚至全球消費者共同買單。
.
這是一種非常「美式」的邏輯:國內無法處理的,讓外部世界來承擔;選票不能得罪的,就交給全球市場去吞。稅制改革變成外交施壓,財政破口變成貿易談判籌碼。川普的關稅政策,實際上是一種用外交包裝的財政補丁,是一種從國際提款的選舉工程。他不是不知道問題的源頭在國內,而是選擇不去碰觸最該碰觸的利益階層。因為他比誰都清楚,在當代美國政治裡,敢對資本階級開刀的,連初選都過不了。所以,這不是川普一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美國制度的縮影:誰真正繳稅,誰負責養國家,誰又在制度外高來高去?
.
這是川普政府裡最弔詭、也最有效的一筆交易:稅收政治,全球買單。
「財務數字全都假,現金是王道。」
.
你看到的財務報表,是審計過的嗎?還是被審計過的人教你怎麼「合法避稅」?你看到的獲利,是帳上的盈餘,還是靠金融操作、減損重分類製造出來的「漂亮報表」?美國大企業從Enron、Lehman、到FTX、WeWork,多少次市場信心建立在虛構估值與財技騙局之上。數位資產時代,帳目虛實更加難辨,泡沫更容易掩蓋風險。真正不會騙你的,只有兩樣東西:手裡握著的現金,和對方肯不肯收你這張鈔票。資產膨脹是假象,流動性才是實力。今天你說你有 5 套房,但沒有一間能賣掉變現;說你股票市值幾千萬,但一賣就崩;說你公司估值10億,但找不到人接盤。這一切不過是泡沫。只有能迅速變現的現金才是王道。在風險快速變化的地緣政治與金融環境中,流動性就是生命權。現金,是你跟世界討價還價的籌碼。
.
美國。其實也怕沒現金。你以為美國不怕破產?事實上美國最怕的不是赤字,而是「赤字沒人買單」。現在的美債,是靠全球央行與資本市場「繼續相信美國」來維持。一旦信任鬆動、債市流動性出現問題,美國不但會失去信用,甚至會影響美元霸權本身。川普知道這點。所以他不靠增加內部稅收去補破洞,而是瘋狂發債、壓低利率、對外加稅,把現金從外部硬撈回來。因為——只有現金能選舉、能撐盤、能救命。
.
虛擬世界很多,現金世界只有一個 。我們活在一個數字可以編、估值可以創、幣值可以印的時代。但真相是:帳上的錢是信仰,手上的錢是自由。你可以幻想Web3的未來,但要吃飯、投票、過冬、打官司、逃命,你還是得有真金白銀。
.
世界在變,貨幣在變,但那句話不會變:
現金為王(Cash is King),尤其當王國正在燃燒。
.
.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和匿名特性,正是美國財政稅收流失的隱形黑洞。若無法建立有效的法律監管與追蹤機制,富人與企業透過加密貨幣逃避稅務的行為,將持續侵蝕美國的稅基,讓財政赤字雪上加霜。因此,美國若要真正緩解財務困局,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加強:法律規範完善:制定嚴格的加密貨幣交易申報和稅務監管法規,堵住利用匿名錢包、去中心化交易所逃稅的漏洞。科技監控升級:結合區塊鏈分析技術與跨部門合作,提高監控資金流動和非法轉移的能力。國際合作協調:因加密貨幣無國界特性,需透過跨國協議與合作,追蹤跨境資金流動,打擊洗錢和逃稅行為。稅制改革與資產透明:加強對富人和企業的資產申報與透明度要求,堵住利用離岸帳戶及加密資產藏匿財富的空間。鼓勵合法合規發展:支持合法合規的加密產業發展,同時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平衡創新與監管。總之,只有把加密貨幣納入法律與稅務體系,讓其「可控、可查、可稅」,美國財政才可能重新獲得穩定的收入基礎,避免財政赤字無限擴大,才有可能化解目前的財務危機。這也是未來全球財政與金融治理的重要挑戰,既牽涉國家主權,也攸關全球經濟秩序重塑。
.
美國的加密貨幣稅收和監管困境,正是全球各國面臨的縮影和警示。
.
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匿名性與跨境流動性,挑戰了傳統國家基於地理與法律邊界的稅務和金融監管架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因為以下幾點而苦惱:稅基侵蝕:加密貨幣讓財富隱匿更容易,富人和企業利用技術漏洞規避稅務,讓國家稅收流失嚴重,影響公共財政。監管困境:各國法律制度與執法能量參差不齊,加上區塊鏈技術的不透明與全球性,讓監管成為難題。金融穩定風險:加密資產波動大、缺乏中央保障,可能引發金融市場震盪,甚至資金外逃,影響國家金融安全。國際合作不足:缺乏統一的國際規範和協調,造成資金在法規差異間流竄,成為洗錢、資金逃避的溫床。主權與創新矛盾:國家既想保護財政主權,又想吸引加密產業與金融創新,兩者之間常陷入拉鋸。因此,美國的經驗不只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制度挑戰。這也呼籲國際社會必須加快協作,制定共通標準,創造既能保護稅收和金融安全,又能促進科技創新和數位經濟發展的平衡解方。簡言之,加密貨幣成了21世紀全球財政與金融治理的「共同試金石」,誰能解決這個難題,誰就可能在未來數位金融時代搶佔先機。
.
加密貨幣的缺點在現實層面常常被放大,而優點則多半停留在理想或宣傳階段。以下幾點,可以做為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加密貨幣的缺點(且往往更具破壞力)–洗錢與非法資金流動。加密貨幣因匿名性與去中心化,成為黑市交易、洗錢、毒品走私、資金逃避等非法活動的溫床,這不是假象,而是數據與案例不斷證明的現實。避稅與稅基流失–加密貨幣使富人和企業可以規避稅務,削弱國家財政能力,造成公共服務與基建資金不足,加劇社會不公平。價格波動極大,缺乏穩定性–比特幣、以太幣等幣種價格時常劇烈波動,造成投資者財務風險極高,甚至市場崩盤時引發連鎖金融危機。監管空白與法律漏洞–現行法律多半難以完全涵蓋加密貨幣交易,監管落後導致市場混亂、詐騙猖獗,消費者與投資者缺乏有效保障。技術門檻與能源消耗–加密貨幣的使用與交易涉及複雜技術,門檻高且耗費龐大能源(特別是工作量證明機制),加重環境負擔。財務自由的假象–雖說加密貨幣能實現個人資產自由流動與掌控,但在現實中,若不受監管限制,反而容易成為犯罪分子與洗錢者的工具,真正守法的普通用戶反而面臨更高風險。
.
優點則多半停留在理論與願景,去中心化,減少中介費用–理想中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讓資產轉移更快速、透明。金融包容性允許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參與全球金融體系,尤其是偏遠地區與開發中國家。數位資產自主權–理念上用戶自己掌控私鑰,擁有財產絕對所有權,不受銀行或政府限制。創新與技術推動–區塊鏈技術推動智能合約、分散式應用等新型態商業模式。
.
加密貨幣如今的現實,是一場尚未成熟的「數位金融革命」的陣痛期。其帶來的自由與創新確實吸引人,但真正落地與普及,必須在強化監管、科技革新、國際合作與法律完善下,避免淪為洗錢與避稅工具。否則,就如你說的,財務自由成了假象,社會風險反而加劇。未來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加密貨幣」,而是「怎麼管好它」,才能把光鮮的願景化為穩健的現實。你的這番看法,是對現狀最誠實也最務實的提醒。
.
當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質持續削弱國家對貨幣發行和資本流動的控制力,整個全球財務體系確實有被「拖垮」的風險。各國為了彌補稅收缺口與維護自身利益,極可能走向更加激烈的關稅戰和經濟保護主義,形成多頭亂戰局面。而最諷刺的是,這場亂戰背後的真正贏家往往是那些能遊走於法律邊緣、善用國際避稅天堂與虛擬資產的超級富豪和跨國財團。他們坐擁龐大資本,不僅能輕鬆規避各國稅收,還能在全球經濟紛亂中趁勢壯大,冷眼旁觀底層的動盪與國家間的爭鬥。這種局面,如果不加以正視與管控,不僅傷害普通納稅人,更動搖整體社會公平與國際秩序的穩定。換句話說,沒有真正有效的全球協調與嚴格監管,加密貨幣的自由與匿名特質恐將成為推倒現有財政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金融科技的進步不能只靠技術樂觀,而必須結合嚴謹的政策與全球合作,否則「財富集中」、「富人遊戲」將成為新常態,社會裂痕與經濟動盪只會愈演愈烈。
.
加密貨幣的光環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財經病毒」,若無有效防疫措施(嚴格法律與國際合作),它有可能成為摧毀全球金融生態的致命毒素。
.
而美國川普關稅亂戰不過也只是開端 。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