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央行的利率與房市政策,向來是最敏感的經濟議題之一。近期,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針對央行政策提出三點看法,認為年底前利率政策應會維持不變;若降息等於救房市,則將白費央行過去努力;並強調預售解約潮並不嚴重,呼籲外界不要以「道德綁架央行」。然而,房仲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則正面回應,提出三大質疑,並直言:「央行擧居住正義大旗,化療式限貸打房,傷及無辜,才是『以道德綁架政策』,並以限貸綁架房市首購正常的交易行為。」李同榮首先質疑張建一所謂「利率政策年底前將維持不變」的說法。他指出,利率決策應為央行理事會的集體共識,而非單一聲音的定調。年底前央行仍有兩次理事會,張建一的言論是否成為帶風向的工具,甚至是另一種「以道德綁架央行政策」的方式?此番疑問,道出市場對政策透明度與決策過程的關切。
對於「降息與否涉及房市議題」的說法,李同榮認為過於狹隘。他援引央行總裁楊金龍的公開說法,降息必須考量整體經濟,而非侷限單一產業。事實上,過去自 2021 年起連續六波限貸措施,對房市的打擊不僅效果有限,更形同「白費三年的努力」。李同榮指出,傳統產業在關稅戰的壓力下經營艱困,難道出口業者若提出降息需求,也要被貼上「道德綁架央行」的標籤?他提醒,台灣七成以上勞動力來自傳統產業,過度聚焦房市將掩蓋其他產業的困境。李同榮更進一步分析,降息是否真能立即刺激房市,其實值得商榷。歷史數據顯示,降息初期主要利於產業發展,中期助益經濟成長,後期才可能帶動房市購買力。當前房市仍處於下修曲線,即使降息,也難以立刻恢復熱絡。因此,央行決策應以整體產業發展為優先,不應將焦點侷限在房市影響。
至於張建一所言「預售解約潮不嚴重」,李同榮則以數據反駁。他指出,內政部統計顯示,自 110 年 7 月至 114 年 6 月的預售屋買賣案中,解約案件達 4,418 件,每月平均 92 件。但自去年 9 月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後,每月平均解約數劇增至 240 件,較過去增加 260%。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攀升之中,「這種情況,官員還需要等到爆了才認定解約潮嚴重嗎?」李同榮特別強調,內政部統計顯示解約人數中有 34% 為首購族,因限貸問題被迫解約,成為「無辜受害者」。雖然官員強調多數解約來自投資性買盤,但對於這三分之一的首購者卻輕描淡寫,彷彿他們的困境可以被忽視。李同榮嚴正指出,央行所謂的居住正義,實際上卻造成政策朔及既往與市場扭曲,最終打擊到的不是投機客,而是首購族與產業。
「房市雖不致崩盤,建商也不致大量倒閉,但資金斷鏈引發的爛尾樓骨牌效應,政府不得不防。」李同榮警示,央行打房政策看似高舉居住正義旗幟,卻演變成對市場的道德綁架,犧牲正常購屋需求,成為另一種制度性的傷害。在這場關於房市與政策的爭辯中,誰在主導輿論,誰在設定框架,問題已不只是數據高低,而是決策背後的價值選擇。李同榮的發言無疑再度提醒,若政策的道德正當性凌駕於經濟現實之上,受害者最終仍是首購族與勞動者,而非投機客。央行在追求居住正義的同時,能否兼顧政策效益與社會公平,將是檢驗決策智慧的真正關鍵。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