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0905 141329074 copy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5「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在阿里山與阿爾卑斯之間 鐵道遺產的永續辯證  陳玉秀:「文化是觀光的靈魂,觀光是文化的舞台。」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5「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在阿里山與阿爾卑斯之間 鐵道遺產的永續辯證  陳玉秀:「文化是觀光的靈魂,觀光是文化的舞台。」

gridart 20250905 141329074 copy 1769x1327

gridart 20250905 141329074 copy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鐵道不只是通往遠方的軌道,它更是一部國家的歷史、文化與環境的縮影。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5年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以〈鐵道遺產的永續管理及剛柔並濟〉為題,將「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與瑞士世界遺產鐵道「雷蒂亞鐵路」並置討論時,舞台彷彿化為一條跨越島嶼與大陸的鐵道線,牽引著文明如何在氣候變遷、產業轉型與文化保存之間找到平衡。

gridart 20250905 142640985 copy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主席Teresa Patrício、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ICOMOS-IFLA)前主席Steve Brown、英國威爾普蘭菲爾鐵路秘書長Michael Reilly、瑞士世界遺產雷蒂亞鐵路亞太區行銷經理Patrick Miescher、日本大井川鐵道社長鳥塚亮等特別來臺出席。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英國威爾普蘭菲爾鐵路秘書長暨前英國在臺辦事Michael Reilly、雄獅旅遊集團董事總經理暨永續長黃信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王新衡、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臺(ANIH)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林曉薇等亦出席參與。文化部長李遠談「風、雨摧毀古蹟」,這並非單純的氣候抱怨,而是一種寓言:台灣的文化資產,其實就像這座島嶼的命運,隨時可能被暴雨沖刷、被戰火吞沒。歷史建物的脆弱,正好照映出台灣社會的多變與詭譎。這是一種提醒:所謂「文化保存」,並不只是保存石牆與木窗,而是保存一種對自身歷史的清醒。李遠提到,他去年上任後提出「百大文化基地」,為的就是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讓大家共同看見臺灣各地豐富的文化資產及生態,並攜手推廣及推動永續的未來,「對於文化遺產的保存,需要大家的覺醒,這個覺醒就是在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政府必須跟民間合作」。
.
文資局則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作為案例,凸顯的是文化資產的動態意義。林鐵不只是觀光的火車,而是台灣現代化過程中森林、族群與土地交纏的故事。它的鐵軌彷彿一條時間的縫線,把百年的山林史縫進今日的國際論壇,提醒我們保存不是封存,而是再生。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點出「真實性、完整性」的修復目標,這裡的「真實」不僅是建築工法的原貌,更是那段歷史的複雜性是殖民的開發、族群的互動、土地的傷痕。能不能讓旅客在一趟旅程中,看見不只是山林美景,而是百年來的台灣記憶,這才是文化治理的挑戰。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自2022年開始,每年不間斷辦理,至今已邁入第4年。2025年主題「靈動創新.堅韌前行」,並以世界遺產潛力點「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為案例,強調在全球危機頻仍、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文化保存工作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與創造力,並有賴社群韌性與文化治理機制,讓文化資產成為世代共享與區域再生的永續力量。期盼透過論壇,不僅吸納國際經驗,更透過實例分享,向國際社群介紹臺灣代表性的文化資產保存成果,也讓國際觀點持續為臺灣文化保存注入新的動能與靈感,促進相互啟發與深度對話。
gridart 20250905 142445778 copy
觀光署長陳玉秀的話最具象徵性:「文化是觀光的靈魂,觀光是文化的舞台。」這句話若只停留在宣傳口號,容易流於空洞;但若真能落實,就意味著觀光不再只是快閃的自拍,而是一次次對土地的深度閱讀。當阿里山入選《紐約時報》全球52個必訪景點,這其實不是外國給我們的光環,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找到自我定位。文資局長陳濟民表示,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自2022年開始,每年不間斷辦理,至今已邁入第4年。2025年主題「靈動創新.堅韌前行」,並以世界遺產潛力點「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為案例,強調在全球危機頻仍、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文化保存工作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與創造力,並有賴社群韌性與文化治理機制,讓文化資產成為世代共享與區域再生的永續力量。
.
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吳秉聲教授在發言時指出,臺灣在過去二十年逐步建構「文化景觀」的概念,並透過相關修法與實務累積,讓遺產保存從單點式擴展為「整體性、系統性」的格局。他進一步將視角拉回臺灣當下的環境處境,提醒在經濟發展與科技高速推進的同時,氣候變遷已成為文化遺產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氣候觀測到具體案例,他細數臺灣南部風災、山崩與水患的衝擊,強調這些災害已經讓文化資產面臨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
.
吳秉聲回顧臺灣自2005年起的20年發展,認為文化景觀保存已逐漸由單一地點的保存,走向跨區域、跨領域的整合。從林業鐵道到工業廠區,從傳統聚落到複雜的基礎設施,臺灣的遺產保存不再只是「修復一座建築」,而是如何面對一個龐大的系統,其內涵既有自然,也有文化,既有地方社群,也有跨世代的共同記憶。在談到國際經驗時,他引述歐洲案例,強調「韌性」與「社群參與」成為遺產永續管理的關鍵詞。這不僅是防災的策略,更是一種文化態度。他提醒,文化遺產並非靜態的「古蹟」,而是需要在災害、變遷與社會變動中不斷被「活化」的生命體。臺灣在過去二十年也逐步與國際接軌,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計畫,並展開全臺的氣候風險調查。這些努力,正是在為遺產的未來尋找「韌性」的支撐點。
.
鐵道連結山林與城市,串起歷史與未來。阿里山的林業鐵道,承載了伐木、殖民與觀光的多重記憶;而瑞士雷蒂亞鐵路則展現了人類如何在高山險境中,以工程與永續精神與自然共處。當兩者在臺灣的論壇現場並置對話,不僅是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更是人類共同面對氣候變遷與文化保存的隱喻。鐵道既剛也柔,它以鋼鐵築成,卻又因自然與社群而有了呼吸。這正是遺產永續的奧義:不是將歷史鎖在時間的玻璃櫃裡,而是讓它繼續行駛在當代的軌道上。(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