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3p13

鄒時擎導演《左撇子女孩》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 一位臺灣導演如何在奧斯卡前夕 把母愛變成國際影壇的顯影劑

鄒時擎導演《左撇子女孩》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 一位臺灣導演如何在奧斯卡前夕 把母愛變成國際影壇的顯影劑

a7 3p13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多倫多國際影展五十週年,舞台上與紅毯外的戲碼同樣精彩。來自臺灣的鄒時擎,帶著她的作品《左撇子女孩》,悄悄撬開北美影壇的話語場。這部電影從母愛出發,卻遠遠超過家庭倫理小品的範疇,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亞洲社會裡不言而喻的情感模式,以及跨文化觀眾能立即捕捉的生命共鳴。對於這位在紐約浸淫多年,卻始終用臺灣經驗作為敘事基底的導演而言,「左手」成了一個符號。她回憶青春時刻,當自己因用左手拿刀而被外公斥為「魔鬼的手」,那一瞬間的羞辱與烙印,成了創作的原點。後來即使被強迫矯正成右手,她依舊習慣用左手握麥克風,彷彿要用最頑固的方式,提醒世界她的異端身份。這一段微不足道的家族插曲,卻像一粒沙子,終於磨成一顆閃爍的珍珠。

電影裡的母親角色,看似只是叮嚀女兒「要穿外套」的日常瑣碎,實則揭開了華人家庭最難言說的情感形式:愛,不靠宣告,而是透過嘮叨、沉默、爭吵與和解流動。對西方觀眾而言,這樣的表達或許陌生,卻因為誠懇而跨越語言隔閡,像一種無需翻譯的心靈觸感。這也正是《左撇子女孩》能在北美觀眾心裡留痕的關鍵。在 TIFF 舉辦的映後交流與座談會中,鄒時擎與日本導演早川千繪同台,兩位女性導演的經驗,像兩條平行卻交錯的河流。早川談及在坎城的震撼與童星的自然演出,鄒時擎則透露她為了找到適合的童星,看過七十多份試鏡帶,最後鎖定葉子綺——一位本身就是左撇子的女孩。這種「命中註定」的安排,讓作品與現實產生奇妙的鏡像,甚至帶著一種近乎宿命的意味。

她也大方感謝製片人一路的支持,稱那是「治療師」般的存在,幫助她走過影展壓力。這句話既幽默又深刻,揭示了電影工業中常被忽視的一面:創作不只是個人天才的展現,而是一個龐大團隊的協作。導演可以掌握鏡頭,但製片、剪接、甚至現場小演員的即興表現,才讓故事真正鮮活起來。然而最值得玩味的,或許是臺灣選擇以「母愛」為核心概念,在奧斯卡造勢中打開話題。母愛是一種全球語彙,但在臺灣,它帶有另一層微妙的社會意涵。當外界總以晶片與地緣政治來理解這座島嶼時,一部細膩的電影卻用母女之間的日常,替臺灣寫下另一種國際宣言:文明,不必以武器衡量,而在於創意與文化深度。這句由駐多倫多代表梁毅鵬所強調的觀點,或許正好為本次放映會下了註腳。

臺灣電影人之所以在多倫多吸引關注,不是因為我們在北美「輸出」了什麼異國奇觀,而是將熟悉的雞毛蒜皮放大成普世的詩意。夜市的熱鬧、母親的碎念、青春的錯位與反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大銀幕上卻能擊中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心。有人說,電影是世界最昂貴的鏡子。這一次,鄒時擎用左撇子的鏡頭,讓世界看見臺灣既細膩又頑強的文化身影。它不是戰略報告,也不是外交辭令,而是一封寫給全人類的信,簽名的名字是母親。當多倫多影展的燈光熄滅,觀眾帶著笑與淚走出場館,《左撇子女孩》已悄悄完成它的使命:讓臺灣在國際影壇的版圖上,多了一個清晰的標記。下一步是否走向奧斯卡仍未可知,但至少,世界已經開始用左手,與臺灣輕輕握手。(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