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dart 20250901 205223150 copy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公共媒體的AI時刻,建置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打造可信資訊的『追求美好的力量』。」科技應役於人 而非人役於科技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公共媒體的AI時刻,建置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打造可信資訊的『追求美好的力量』。」科技應役於人 而非人役於科技

gridart 20250901 205223150 copy 1933x1450

gridart 20250901 205223150 copy

【品傳媒娛樂時尚中心總編 &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今天,是台灣公共媒體的重要日子;同時,也注定將成為台灣媒體發展史的一個關鍵時刻。公廣集團、中央社、央廣、原民台等公共媒體齊聚一堂,向社會宣示一項新使命,共同啟動「可信資訊AI聊天機器人」建置計畫。這不只是一個技術專案,而是一場價值的選擇。近三十年來,新聞生態系統在數位技術的推波助瀾下不斷翻轉。資訊傳播速度倍增,閱聽習慣徹底改變,卻同時伴隨假訊息、演算法壟斷與商業化壓力的陰影。新聞媒體在科技巨浪中兩面受迫:一方面必須追隨新技術,以免被淘汰;另一方面卻又憂心其破壞力,談及科技時往往「色變」。人工智慧的崛起,將這種矛盾推至高峰。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重構資訊生態的規則制定者。它能提升生產力,也能放大偏見;它能拓展傳播的邊界,也能侵蝕公共信任。現場出席貴賓,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公視總經理徐秋華、華視總經理劉昌德、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賴秀如、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中央通訊社社長胡婉玲、客家電視台台長向盛言、公視台語台台長呂東熹、中研院資訊所古倫維教授。
.
面對這種張力,公共媒體的責任顯得尤為突出。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明確指出:「公共媒體雖無拒絕AI科技的能力,卻有導引新科技良善使用的責任。」他同時感性地強調,公共媒體應成為「追求美好的力量」(a force for good)。在AI應用上,不是被動的使用者,而是有方向的導航者。他期許公共媒體能共同創建一個提供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藉此實現社會責任。這番話點明了一個核心:AI既是風險,也是契機。如何透過AI讓閱聽大眾「更快速、更便利地獲得正確、有用的資訊」,正是這項計畫的出發點。
gridart 20250901 205531848
此次啟動的「可信資訊AI聊天機器人」建置計畫,將整合公廣集團(含公視、華視、客家台、台語台)、中央社、央廣、原民台等新聞資料庫,同時納入政府與NGO可授權的可靠資訊,逐步建構一個公眾可依賴的知識基礎。計畫以2026年底為目標,預計推出兩個版本:一是供社會大眾免費使用的大眾版,滿足日常資訊需求;二是專為專業工作者設計的專業版,提供更精準、深入的查詢功能。這樣的雙軌設計,既呼應普及性的公共性,也兼顧專業領域的深度。
gridart 20250901 205437921 copy
在台灣公共媒體啟動「可信資訊AI聊天機器人」建置計畫的歷史性時刻,來自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古倫維博士,分享了她多年來在不實資訊研究上的觀察與思考。作為長期投入資訊真實性與新聞資料處理的專家,她不僅強調技術挑戰,更把焦點放在公共媒體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古倫維博士首先回顧了自己與研究團隊的努力。她指出:「在這麼長的時間以來,在新聞資料的處理與不實資訊的研究上,我們都了解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去年,她的團隊推出了一個以使用者角度設計的假新聞干預系統,並開發了假新聞解釋工具,榮獲「未來科技獎」。然而,她也清楚認知到這些成果仍屬實驗性質。「需要的資料是不太一樣的。」她坦言,未來更重要的突破,將取決於如何有效整合公共媒體的龐大資料資源。
.
在古倫維博士的構想中,一個值得依賴的AI系統,必須不只是「會回答」,更要能「謹慎回答」。她強調:「如果他不確定這個資料,他必須要能夠說『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或者是提醒你可以參考哪些公共媒體所提供的可信資料。」她提醒,安全性同樣是建置計畫中不可忽視的目標。「我們會希望技術上可以做到降低他的犯罪率。」她提及現今AI系統普遍存在的高誤差率(他稱之為「犯罪率」),並指出藉由公共媒體的可信資料庫,有機會大幅降低系統誤導的風險。

 

gridart 20250901 205324736 copy

古倫維博士進一步描繪了她對這個系統的三個願景。首先是「信任」。公共媒體的整合,能讓使用者在與AI互動時,獲得「如同和一位台灣記者對話」的體驗,這種真實感與親切感,將是資訊可信度最有力的保障。其次是「觸及」。藉由公共媒體的龐大資料透過AI傳遞出去,不再侷限於既有觀眾群,而是能觸及更多使用者,擴展公共資訊的社會影響力。最後是「教育」。古倫維博士特別提出「動態思考鏈」的概念,認為這項系統若能有效整合新聞的脈絡,未來在教育單位中將發揮更大價值。「我希望,未來我們的年輕世代在思考新聞媒體時,能多一些觀感,也能多一些思考的脈絡。」
.
談及技術實力,古倫維博士毫不避諱地展現信心:「台灣的AI技術目前在國際上其實是受到相當高的認可,也受到相當大的注目。」他指出,台灣不僅已經在亞洲與東南亞有許多合作經驗,更完全有能力將此系統打造為「華人世界的公共媒體標杆」。她也強調,華人社群遍布全球,而公共媒體的內容早已被許多海外觀眾持續關注。「所以其實我們從這裡去發揮影響力,是一個非常可能的市場。」這項建置計畫不只關乎台灣,更有潛力擴展至跨國層次。古倫維博士最後回到整體意義。她認為,台灣公共媒體的集結,是「一個非常歷史性的事件」。透過可信資訊AI系統,不僅能提升新聞專業工具,協助記者與媒體人產出更高信賴度的報導,也能同時服務社會大眾。對她而言,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公共價值的實踐。「未來我們期待他能夠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帶給社會一種安全而可靠的資訊體驗。」
.
AI技術的應用,往往伴隨道德與價值的辯證。AI系統的價值觀與傳統新聞專業標準並不完全重疊,摩擦難以避免。更遑論假訊息的氾濫與演算法的不透明,已經深刻挑戰新聞的公信力。公共媒體之所以投身這項計畫,正是要避免資訊生態被商業化演算法主導。可信資訊的AI,不只是技術的實現,而是價值的宣示:資訊應當可靠,媒體應當守護公共利益。
gridart 20250901 205056918 copy
胡元輝所說的「追求美好的力量」,在這裡被賦予了實質內容。公共媒體不是科技巨頭的追隨者,而是替大眾照亮前路的燈塔。這場合作象徵著公共媒體合力承擔社會責任,共同守護資訊的真實與可信。在資訊混亂與AI快速發展的時代,這份承諾顯得格外珍貴。因為它不只關乎新聞專業的存續,更關乎民主社會的健康。
.
當新科技一次次重塑媒體格局,人們最終期待的,仍是能獲得正確而有用的資訊。今天,台灣公共媒體的共同宣示,為社會提供了一份保證:我們不會把方向盤交給冷冰冰的演算法,而會以人為本,讓AI成為健全資訊生態的推手。這不只是一次計畫的啟動,更是一場文化的立場表態。
.
從今天起,公共媒體將以「可信」作為共同的信仰,建置「可信資訊的AI聊天機器人」,攜手航向未來,讓AI成為資訊世界裡的一股良善力量。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